寇焱+羅文娟+周瑩瑩
摘 要:江西地區在明清時期手工業產品豐富,商業貿易繁榮,并依托發達的水運網絡體系,形成了若干條重要的商路。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江西四鎮的商業繁盛,以商路為依托的漆器等各手工業產品對外貿易路線成為可能。
關鍵詞:明清;江西漆器;外銷路線
一、明清江西地區漆器生產概況
江西生漆資源相對較豐富,為江西漆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原料。《江西通史》有記載“清代江西境內的經濟林木,主要有茶油、桐、漆、杉、竹等”。康熙《贛州府志》也記載:“贛之漆即閩種也。閩人僑人賃土藝漆,攜材于汀,墾僻荒萊……業之者或千林(株)萬林(株)”。[1]可見江西地區的漆生產原料較為豐富,原料的豐富為江西漆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所以在資源自足的情況下,江西漆器的生產也是必然的,從江西古墓中出土的漆器來看,江西漆器的生產可追溯到西漢。1964年在南昌市區老福山西漢木槨墓中左側室以置漆盤、羽殤等漆器為主,右側室則為4件漆羽殤,出土遺物漆器有70余件之多;2016年在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主槨室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了大量制作精巧、色彩鮮艷、花紋優美、裝飾精致的漆器。其中有孔子畫像漆木屏風、“四神”圖像漆木屏風和彩繪、扣銀、貼金、嵌金銀、嵌玉、嵌寶石在內的各種工藝漆器,出現各種奩、盒等用具,幾、案、屏風等家具;1979年在南昌市三國東吳高榮墓中出土了鑲銅扣漆奩、漆盤、漆碗、耳杯、黑漆木屐、漆槅等,具體漆器45件,占全部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十五,漆器多為木胎,有的木胎外貼麻布,器表多黑色,內為暗紅或朱紅,有的有彩繪和銀嵌裝飾;1976—1978年在南昌西晉墓中出土漆盤、黑漆盒、漆耳杯;1997年在南昌火車站東晉紀年墓中出土黑漆耳杯、漆托盤、漆攢盒、彩繪出巡圖奩、彩繪宴樂圖漆盤、長身鐵刀漆鞘、漆匕、漆箸等;[2] 南昌市新建縣出土的明代朱權墓中主人頭戴漆制道冠,且在后室棺臺座的地上有殘碎漆皮,似為一張七玄琴,可能是朱權生前使用的樂器以及寧靖王朱奠陪夫人吳氏墓中漆棺(內外髹紅漆),南城縣的益端王朱祐檳墓中,放置紅石棺的墊石上擱置兩副紅漆棺木,左為朱祐檳,右為彭妃棺。[3] 這些古墓出土的漆器反映出江西漆器產業自三國時期已經很發達,使漆器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皿,且至今還一直繼承發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吉安螺鈿鑲嵌漆器、宜春脫胎漆器、鄱陽脫胎漆器等,產品大多遠銷海內外。
二、明清時期江西四鎮專業化導向下的漆器商貿路線
自康熙朝開始,江西城鎮和農村市場繁榮,出現了一批專業化較強的市鎮,其中以樟樹鎮、河口鎮、景德鎮和吳城鎮四大鎮最具特色。根據以上綜合推論整理出當時可能存在的幾條商貿路線。
(一)廣東-大庾嶺-贛州-吉安-樟樹-吳城-湖口-湖北等地,鴉片戰爭以前國內長距離貿易的南北黃金商道,也是江西省際貿易的主要渠道。
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十七說:“廣州望縣,人多務賈與時遂,以香、糖、果、箱、鐵器、藤、蠟、番椒、蘇木、蒲葵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黯者南走澳門,至于紅毛、日本、琉球、逞羅、解、呂宋,帆跨二洋,枚忽數千萬里,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利”[4] 。根據明清時期漆器的外銷走量,一部份漆器必然會以“箱”的形式運銷,據查閱相關資料當時鄱陽脫胎漆器通過廣州、福建等中轉運銷國外時其中就有多少個套箱,多少個瓶類,多少個套盒類漆器運銷國外。乾隆以后,朝廷實行廣州一口通商,廣州遂成為匯聚天下貨物的世界性大都會。各地商人除了海路外,陸路則大多通過粵北溝通江西內地與廣東的商貿往來,形成廣州、樟樹至湖北等地南北大商道。民國《連縣志·墟市》記載,粵北與江西交易之往來,以布、米、茶、油、鹽等為大宗,然后由此運往韶州,并南下至廣州。
另一繁榮城鎮吳城鎮,享有“裝不盡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之贊譽。有史料記載說:江西土產米谷雜糧,南邊所出,大略相同。所有瓷器……桐油、竹木漆器、藥材等類,各處運省城吳城發販[5] 。全鎮有布匹、漆器等各類百貨、南雜、紙行、麻莊等大小店鋪上千家。清代至民國時期,鄱陽髤漆業除府治、縣治所在的鄱陽鎮之外,尚有石門鎮、謝家灘、橫涌壩、陶家渡等鄉鎮遍布髤漆技藝工匠及作坊。再如宜春市的宜豐縣盛產漆竹筷,銷往北京、上海等地;還有宜豐的傳統工藝漆木雕,也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外貿出口。[6] 這條黃金南北商道也必然成為必經之路運銷廣州、北京等地,在經過各省運銷海外。
(二)贛江-吳城-鄱陽湖-鄱江-信江-河口鎮-玉山碼頭-常山碼頭-衢江-富春江-浙江等地,這條商路是以信江為紐帶,以玉山、河口鎮為集散碼頭,是溝通福建、浙江與廣州聯系的重要水運線。
在此中值得一提的是河口鎮,河口在清初進入一個新的繁盛時期。到18 世紀,由于清朝實行海禁政策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河口成為大宗貨物的集散地,河口商業十分繁榮。中國南方漆器等大宗商品必須經過鉛山河口鎮轉運至廣州,河口鎮地處信江中游,居信江與鉛山河的合流之處,故名河口。信江至河口以下水面增寬,可航行較大型的木帆船,因而信江流域往來的商貨大多在此換船。由河口順信江而下達于鄱陽湖,經鄱陽湖出九江或湖口即進入長江;由鄱陽湖溯贛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嶺入北江可抵廣州;由河口沿信江溯流而上,至玉山轉陸路80里達浙江常山,則可進入錢塘江水系。這條水道連接贛浙閩粵數省,地處暢達的水路交通,特別是在萬歷時河口鎮的商業亦是繁榮,“其貨自四方來者,東南福建則延平之鐵,大田之生布,崇安之閩筍,福州之黑白砂糖,建寧之扇,漳海之荔枝、龍眼,海外之胡椒、蘇木,廣東之錫、之紅銅、之漆器、之銅器;西北……福建生布、安海生布、吉陽布、粗麻布、韋坊生布、漆布、大刷競、小刷競、葛布、金溪生布……此皆商船往來貨物之重者”[7]。所以明清時期河口有“八省碼頭”之稱。
(三)吳城-鄱陽湖-鄱江-昌江-浮梁-安徽等地,這條商道是徽州地區重要的商道出入之一該路線還是以吳城為中心向江西東北部安徽等地發展,明清時期江西糧食進入徽州的通道,是先后將各屬之糧聚集于鄱陽湖,然后溯鄱江、昌江而上,抵達徽州。如《祁門縣志》云:“徽州農者十之三……即豐年谷不能三之一,大抵東人資負祁水入鄱,民以茗、漆、紙、木行江西,仰其米自給”[8]。形成一條江西與安徽省等地漆器運銷之路。endprint
在此中還有一個景德鎮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的運銷路線,“浮梁”隸屬于景德鎮。江西外銷瓷器有四條傳統通道,第一條:景德鎮從昌江順流而下,過鄱陽湖,從湖口入長江,順江出海,至揚州、杭州、寧波、徽州等沿海各口岸;第二條路線:江西境內經贛江、鄱陽湖水系連通信江,逆信江而上至鉛山河口鎮,可以經衢州、金華,沿富春江至寧波;也可以過福建崇安穿越武夷,泛江建陽,到達建寧,再通往他處;第三條路線:江西各地溯贛江水道而上入貢江、錦水至瑞金,過福建長汀、龍巖,順晉江而下,至漳州、泉州;第四條路線:江西境內逆贛江而上至贛州,溯章水到大余,過梅關,順湞水而下入珠江水系主支流北江,順北江而下到廣州。獨口通商時,景德鎮外銷的瓷器更是溯贛江而上,跨梅嶺以入廣州。這條商道從宋元至明清,是江西境內最主要的外銷通道。其中第一、二、四條路線也是漆器外銷路線之一。也正因為瓷器嚴格而細密的分工,帶動著景德鎮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景德鎮陶錄》稱:“自鎮有陶,而凡戧金、縷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孢蠡諸作,今無不以陶為之,或字或畫,仿嵌維肖”[9]。可見通過江西瓷器的發展,必然帶動著江西漆器的外銷。
由于江西城鎮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以及便捷的水路交通運輸,促成了四大鎮的崛起與繁榮,四鎮依托江西發達的水運網絡體系,而形成了若干條重要的商路,帶動著江西漆器的外銷。
三、結語
由于明清時期復雜的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江西漆器的運銷并不是很繁盛,通過對江西四鎮商路的分析,研究江西漆器外銷的幾條可能性路線。但海禁期間私人海外貿易等形勢依然存在,很有可能存在其他路線。
注釋:
[1]康熙《贛州府志》卷一《物產》.
[2]聶菲.中國古代漆器鑒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3][5]江西省文史研究館.江西文史(第三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4]王培德.廣東港史(古代部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6][7]《鉛書》卷一《食貨書之聚貨》,萬歷四十六年版.
[8]《祁門縣志》卷五《風俗》,同治十二年版.
[9]《江西通史·清前期卷》 ,第161頁(參見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三《陶務條目》,嘉慶二十年版).
參考文獻:
[1]梁洪生,李平亮.江西通史·清前期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國強,傅伯言.贛文化通志[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聶菲.中國古代漆器鑒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4][日]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下)[M].高淑娟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5]江西省鄱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鄱陽縣志下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6]陳阜東.吉安地區志第二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7]恭國光.贛鄱文化論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8]張小谷,高平.鄱湖經典名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9]馮小琦.古代外銷瓷器研究[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10]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1]方婷婷.17-18世紀西歐與中日漆器貿易的研究[M].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12]王培德.廣東港史(古代部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13]沈韋.“清時期江西漆器外銷主要路線”[J].明日風尚,2016,(20).
[14]江西省文史研究館.江西文史[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