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劉恒與諸神聯盟影業達成協定,將聯合開發《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由梁冠華、朱媛媛、霍思燕、潘粵明等主演,該劇根據劉恒同名小說改編,以輕松幽默的形式反映了北京大雜院里那些平民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該劇因為演員貼近生活的表演,當年曾經獲得多種獎項。18年后,如果重新拍攝,有戲嗎?
開發難以重塑一束光
2000年,《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開播,有一張“好嘴”的張大民帶著滿身的煙火氣,一下子撲進了觀眾的心里。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劇并不具備成為“爆款”的要素,男主角梁冠華顏值不夠,名氣也不夠,女主角朱媛媛還是個新人,外景不是擠的要死的大雜院小平房,就是熙熙攘攘的大馬路,故事既瑣碎又普通,就是一堆的雞毛蒜皮,而且只有短短20集。但是這么一部“平平常常”的電視劇成功了,而且作為經典一直立在那里。原因就在于它有靈魂——平凡的偉大,殘酷的真實,以及堅韌地活著。
18年后,傳出了“張大民”要被開發的消息。這個開發尚不知具體含義,有可能是翻拍,也有可能是新編。如果是翻拍,超越原作的可能性極小。這部劇拍攝播出的那個年代,住房、工廠下崗、失業、生兒育女、高考等一個個張大民遇到的問題,普通人也會遇到,觀眾看劇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張大民代表著現實中在底層奮斗和生活的群體,他們能理解劇中絞盡腦汁擺家具的無奈、吃根炸雞腿都為難的“窮酸”,更能理解為了蓋間小房主動挨板磚的拼命。但是在如今的年代,那些故事已經難以引發年輕人的共鳴,對于經歷過那些事的中老年觀眾來說,唯有超越原班人馬的表現才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管是讓蜜罐子里泡大的小鮮肉詮釋生活的苦澀,還是找老戲骨重新演繹,感覺都不靠譜,前者如同笑話,后者則完全沒有翻拍的必要。
當然,開發也可能是創新,也許讓張大民一家換個環境換個年代繼續過日子,也許讓小樹做主角,開啟新的生活,也許讓片名里的幸福變得更加實實在在,但是這樣的張大民已經變了味兒。曾經有人嘗試過拍部電影讓張家人過過好日子,但結果并不理想。因為它只沿襲了電視劇的殼,沒繼承到電視劇的魂。沒有了卑微里的幸福、苦難中的堅持、厄運下的樂觀,張大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京城侃爺,再不是照亮我們生活的一束光。
18年前,張大民用20集的不放棄告訴我們:“沒意思,也得活著。好好活著。”因為“人間值得”。也許我們當年還不能理解,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不斷增長,每個人都能一遍遍地從中咂摸出不同的滋味。重新開發或許能玩出新的花樣,但是難以超越精神上的影響。君不見《紅樓夢》一拍再拍,卻始終邁不過87版這座大山。在無數觀眾的心中,張大民早已定格在18年前,圓滾大肚,笑瞇著眼,努力地向上活著。
程戈
希望張大民感染更多的人
18年前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絕對是一部很有影響力的電視劇,張大民新婚后的房子中間有一棵樹,他母親老吃冰塊等情節,筆者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可以說這部電視劇讓我們認識和喜歡上很多演員,梁冠華,就算他后來演了狄仁杰,但是一看到他,還是想起張大民。朱媛媛,戲中她演張大民的媳婦,張大民靠貧嘴娶了這么漂亮賢惠的媳婦,一直讓人羨慕。霍思燕、潘粵明,他們那么年輕,可以說,因為這部電視劇,他們開始走上了明星之路。
我們常說,現代劇一定要接地氣,但是,很多電視劇都做不到這一點。但是,《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電視劇,當時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所思所想,在這部電視劇中都有所體現——張大民家里條件不好,他是長兄,弟弟妹妹多,但無論有多困難,他也樂觀面對。他這種生活態度,不能說影響了很多觀眾,但是至少感染了很多觀眾,讓大家感受到他的生活智慧,感受到他的積極向上。
這樣一部作品,18年后再開發,有意義嗎?我認為,有意義。相比于《還珠格格》這樣的一拍再拍,張大民第一次重新登場,一定不會讓觀眾厭煩。重新開發,可能有不同的開發方式,或者選擇把原作重拍,或者是將故事改在當下,重新寫一版新的張大民出來。我覺得因為作家劉恒參與,兩者都可以。前者,一定能勾起很多觀眾的情懷,后者,如果劇本創作好了,一定非常有意思,老觀眾新觀眾都能吸引到。而最關鍵的是,保留好張大民的生活態度,讓年輕的觀眾能感受到,我們面對困難時,還能這么化解,這么對待。可以說,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此外,當年這部電視劇才20集,就拍出了那么多的精彩。現在重拍,肯定不會20集。雖然原作是一個不到7萬字的中篇小說,但是重新開發,也許劉恒又能加進一些內容,這對于觀眾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期待。
平沙
記者觀點
尊重與自重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事著各種的行當,有一點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那就是希望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這便是尊重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人格,其實,這樣的尊重是相互的——你的角色演到位了,那便是尊重受眾,也就自然會贏得受眾的尊重。反之,亦然。
前不久,看某頒獎禮,就糾結于“尊重與自重”這個“陣”里了。頒獎禮讓人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是舞臺上立著的那兩根麥克風了,似乎所有登臺說話的嘉賓、獲獎者在它面前都不得不低下頭、俯下身來說話,視覺效果可想而知,難怪鄧超上臺,俯身的同時,無奈到無語:“這話筒……”顯然,“扮演”舞臺布置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當晚能夠在這個話筒前說話的,既沒有姚明這樣的巨人,也沒有彼特·丁拉基這樣的矮人,一干眾人無一不是“中等個頭”的標準男女。稍微上點心,工作人員用自己的身高去比量一下話筒,完全就可以避免整個頒獎禮上貫穿始終的尷尬。而這樣的行事方式,對那些在話筒前發言的嘉賓和獲獎者來說,顯然是不夠尊重的。
無獨有偶,優秀故事片兩位開獎嘉賓上臺,雖然為了顧及形象,兩位都沒有彎腰俯首地對著話筒說話,但是,兩人就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三者的區別進行了一番臺上的互動,招致了觀眾的吐槽。和前者一樣,如果兩人的對話不是主辦方特意安排的“劇情”的話,那么女嘉賓的如此表現,同樣是沒有完成好自己的“角色”——在大熒幕上,她塑造了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是此番,需要讓她“扮演”一個主持人、嘉賓,卻實在是令人感到,她完全沒有“備好功課”,甚至是沒有背好自己的臺詞。作為一個藝人,如果不能全情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無疑便是對臺下的電影人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的一種不尊重。 所以,每一個人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必須要學會自重,同時學會先尊重別人。
李雄峰
生活的真實永不褪色
與現下動輒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集數達到七八十的影視劇相比,上映于2000年的京味百姓生活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實在是一部小投入、小制作的作品。盡管如此,時至今日,在很多老一輩的電視觀眾心目中,這部僅有20集篇幅的劇作都是一部看不膩的經典之作。
熟悉這部劇的人都知道,該劇以上世紀80年代北京小胡同大雜院里平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在一家八口人、兄弟姐妹;人和僅有的16平方米兩間小屋里展開,劇中的人物關系并不復雜,故事背景也并不宏闊。但正如該劇導演沈好放所說,本劇不惜用顯微鏡去觀察生活中不足為奇的事情,用最大程度的平實讓戲劇高潮自然呈現,而不是非要刻意去渲染或者營造什么。并且,在后來的反復觀劇中,喜愛這部劇的觀眾還漸漸發現了劇中在情景布設、演員表演上的良苦用心,劇中的很多畫面和臺詞,都十分的考究,力求呈現出劇中年代城市下層平民家庭生活的真實。
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充分調動了電視藝術的各種手法,去最大程度地還原一些看起來雞毛蒜皮、庸常瑣碎,但其實每個人都在面對的日常生活,將真實的生活作了藝術的呈現。也就是說,正因為在一個“真”字上做到了極致,才使得這部原本題材和情節都平淡無奇的生活劇具有了強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國劇神作。
如今,雖然近20年過去,但這部劇在創作時所秉持的一些理念、具體操作時所堅持的許多手法,都對當下的影視劇制作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而且,我們高興地看到,本劇的同名小說原作者和編劇劉恒在與有關制作方商討將劇作重新推上熒屏時,用的是開發而不是重拍,這就表明了對于原作的成功,劉恒是有著極強的自覺意識的。
畢竟,這么多年過去,劇中的很多細節和背景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沒有直觀的感受,但只要保持在創作老版劇時的那份對生活的敬畏、對藝術的執著,特別是那種對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真實呈現,這種“開發”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堅固的東西都會消逝,但生活本身的真實卻不會;很多人也許會喜新厭舊,但對于真實的追求卻不會削減。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保持了這份初心,再次和觀眾們見面的“貧嘴張大民”仍然會如當初一樣生動鮮活。
李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