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起跑線”上誰主輸贏

2018-01-25 08:08:00程戈
北京廣播電視報 2018年49期
關鍵詞:紀錄片教育

程戈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無數家長的育兒準則,也讓很多家長越來越焦慮。《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于比較焦慮的狀態。“養孩子”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與難點。上周日,七集電視紀錄片《起跑線》在北京電視臺卡酷少兒頻道首播收官,將一部“80后家庭教育全景實錄”展現在觀眾眼前,引發熱烈反響,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核心收視排名前三,人民日報官微轉發“起跑線”短視頻,獲得觀看次數約100萬次、點贊近萬條。紀錄片的播出,不僅影響了電視機前的家長們,還觸動了片中的拍攝對象,而主創們也在拍攝過程中有了新的感悟。起跑真的有線嗎?我們該給孩子什么樣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理念?《起跑線》喚起了人們對于兒童教育更深的思考。

主創說家長應更注重對孩子的陪伴和愛的教育

總導演史月光:家庭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成功的孩子更是為了培養幸福的孩子

BTV卡酷少兒衛視頻道副總監史月光是紀錄片《起跑線》的總導演,新聞人出身的她敏銳地發現了社會對兒童成長教育極高的關注度以及國內這一類型紀錄片的缺失,帶領卡酷少兒衛視年輕的團隊,歷時近兩年拍攝完成了七集電視紀錄片《起跑線》。“作為專業的少兒頻道,拍攝一部有教育意義、有啟示作用的兒童成長紀錄片是我們的責任。在改革開放40年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用《起跑線》去記錄教育理念的變化,給家長一些正向的引導,正是這部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拍攝中的兩大困難:選對案例和講好故事

拍一部純粹的紀錄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主角還是“最難拍”的孩子。在拍攝過程中,《起跑線》遇到了重重困難,史月光印象最深的是案例選擇的一波三折。“我們的拍攝對象是身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80后父母和他們‘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80后這一代人誕生于中國改革開故之初,經歷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對子女教育有和父輩不一樣的理念與選擇。他們的孩子誕生在中國正在邁入小康社會的今天,享受著快樂之童年,也承載著父母期望之重壓。‘80后父母與‘00后孩子的碰撞可以說代表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變遷發展以及現在的多樣性,如何在這些人中選擇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我們遇到的第一道難題。”

《起跑線》從2017年3月開始策劃,在策劃籌備階段發出征集令,一大批家長踴躍報名,最終選出了22個家庭近30個極具代表性的孩子。“我們的拍攝對象全是素人,他們的案例既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要有好看的故事性,篩選了一輪又一輪,有的家庭拍著拍著因為種種原因自己選擇了退出,有的家庭拍著拍著發現跟我們之前的了解有差距,并不適合這部紀錄片,只能忍痛放棄。為了保證質量,每一個案例我們都會反復研究,沒有合適的也絕不湊合,有些集一邊拍一邊找,直到大部分后期工作已經完成,才確定了最后一個案例,就是第三集《啟蒙》中沒上過幼兒園、長期在家上學的5歲女孩小鳥,并于今年暑期完成了拍攝。”

除了案例的選擇,如何講好故事也是史月光和她的團隊遇到的一大困難。“在拍攝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孩子的重要轉折點,比如小升初、關鍵的一次藝考等。到底要不要拍攝這些?我們導演組有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不能為了所謂的‘賣點而干預、影響拍攝對象的正常生活,這是我們的原則。《起跑線》播出后,很多專家、觀眾都覺得特別真實自然,片中的家長和孩子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甚至是沖突和指責,都是真實發生的,很能引起共鳴。為了這種真實,我們和拍攝對象有一段較長的磨合期,有些家庭在拍攝時因為緊張而拘謹,有些家庭還會有所表演,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為了讓他們放松,編導做了很多工作,和家長和孩子交朋友,讓他們適應家中攝像機的存在,正是在這樣的努力下,這些家庭才能做到視鏡頭如無物,呈現出真實自然的生活。”

用高要求不斷打磨:一集修改二十多版以真實呈現進行正向引導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出于對家長、對孩子、對觀眾的負責,《起跑線》的每一集都不斷打磨,結合專家意見一遍遍修改,僅第一集《百花》就改了二十多版。“我們希望用客觀的態度展現孩子們接受教育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以及家長們的價值標準、視野格局的多元性,希望家長更加注重對孩子的陪伴和愛的教育,更加注重孩子性格的養成、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在史月光看來,所謂的起跑線其實就是家長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不同的訴求。“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成功的孩子,更是為了培養幸福的孩子,成功和幸福是不能畫等號的。”

精益求精的《起跑線》一經播出就受到了專家與觀眾的好評。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朱賢亮評價它“沒有局限在家庭親子關系的討論中,將兒童教育的成功指向了整個社會,指向了愛的教育”。這種肯定與熱議也讓史月光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有可能的話我們想跟拍《起跑線》里的孩子,像學鋼琴的戴鏡洋、競選學校電視臺小臺長的劉奕中和印宇浩、參加夏令營的陳芊伊、報了很多興趣班的湯笑嫣等等,如果能跟拍他們的成長過程或者五年十年之后的生活現狀,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制片人趙伊嬌:看完節目有家長減了孩子的興趣班

紀錄片《起跑線》的準備過程長達大半企,拍攝素材總累計近500小時,最終成片比達到1:60。平均年齡30歲的主創團隊,用長近一年短則一月的時間,跟拍了22個家庭近30個極具代表性的孩子。制片人趙伊嬌感慨地說:“卡酷有一個口號叫我們一起成長,《起跑線》不僅記錄了孩子的成長,也影響、見證了家庭的成長。”

全程跟拍最長近一年編導成為孩子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

《起跑線》共設《百花》《風向》《啟蒙》《角逐》《同行》《重洋》《鼎新》七集,每集以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方式為主題,這七個主題都是主創們一個個尋找、篩選出來的。“當時我們開了好幾輪策劃會,請教專家,收集資料,歸納總結,初步設定了十個左右的備選話題,之后經過進一步篩選,拿掉了相對小眾的話題,又合并了相似的話題,最終定下了現在的七集主題,包括藝考生、興趣班熱、啟蒙教育、低齡留學、素質教育等,都是家長關注的教育熱點話題。”

作為紀錄片,《起跑線》要充分尊重生活真實,態度力求保持客觀,攝制組對這些孩子和家庭全程跟拍,用旁觀者的視角記錄下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生活中的努力、糾結、失落、喜悅和成長的印記.“對每個孩子的跟拍都需要很長時間,至少也有一個多月,多的則耗時近一年。45分鐘一集的節目,我們總累計拍攝素材近500小時,最終成片比達到1:60,而一般紀錄片的成片比僅有1:5到1:10。”這種用心而長期的相伴,讓編導和拍攝的家庭成為了朋友,“孩子們沒有把導演當成叔叔阿姨,而是當成同齡人一般的好朋友,有什么事也愿意和他們聊。有時候家長不好意思跟孩子說的話、孩子不好意思跟家長說的話,都通過編導來傳遞,我們已經成為孩子跟家長之間溝通的一個橋梁。”

拍攝對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發生轉變更多家長反思自己的不足

《起跑線》以真實和客觀震撼人心,影響了很多參與拍攝的家長,使其教育理念和方式發生了轉變。“第二集《風向》里的湯笑嫣,媽媽給她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爸爸對此不是很贊成,夫妻之間有一些教育上的分歧。其實媽媽給孩子報興趣班的主要目的是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和爸爸的想法本質上相同,都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通過拍攝,他們反思了自己對于孩子教育的初衷,經過溝通,兩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由分歧轉向了一致。第四集《角逐》中王星懿的媽媽在節目播出后發出了思考:‘我第一次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孩子,視角不同,得到的信息和感受全然不同。對于第一次做服務,沒有崗位經驗也沒有上崗資格考試的我們,是否有資格用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影響另外一個個體呢?”

被紀錄片影響的不只是親歷者,趙伊嬌身邊的很多朋友也有了改變。“有些朋友減少了給孩子報的興趣班,說周末要帶孩子一起出去玩兒,有些朋友表示今后要跟孩子一起去學習。他們感受到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家長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還有一些家長看完片子之后在反思自身的不足,“我在家看片,讓我老公提提意見。我們倆從早上開始連看七集,我以為他會說以后有孩子了讓他學些什么,沒想到他給我的第一個反饋就是要好好回去學英語,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對家長的教育。據我了解,很多人看完《起跑線》以后并沒有說我家孩子應該怎么怎么樣,而是在反思自己做的沒有片中某位家長好。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其實所謂起跑線更多的應該是家長的起跑線,最終的教育還是要落在家長身上。”

導演張蓓:不拘一格才能育人才

張蓓既是《起跑線》的責任編輯,也是第四集《角逐》和第七集《鼎新》的分集導演,她拍攝了六個小學生在學校、在家庭的故事,通過和孩子們以及老師、家長的接觸,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并對教育有了更深的體會。

跑了20多所小學以六個孩子的故事展現教改探索

《角逐》和《鼎新》的故事都發生在學校,張蓓前前后后跑了20多所小學、找了十幾個家庭,最終確定了片中的六個孩子。

《角逐》這一集講的是三位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競選學校電視臺臺長的故事。在這場競爭角逐中,孩子們的工作能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得到鍛煉,學校在教改方面的思考與探索也得以體現。“我在和北京一師附小的領導、老師交流時,得知學校每年都會有一個校園崗位招聘會,學生們自主選擇想競聘的崗位,然后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其中有一個校電視臺小臺長的競選,我覺得很有意思。現任小臺長印宇浩以及經過篩選的兩位競選者劉奕中、王星懿,恰巧在同一個班級,而且三人性格迥異。經過比較、了解和討論,最終這三個孩子成為了《角逐》這一集的主角。”

《鼎新》的鏡頭同樣對準了三個孩子,他們學校不同年齡不同,相同的是都在學校體驗到了和以前傳統應試教育不同的特色素質培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大興實驗小學的陳泓如,因為京劇進課堂而愛上了這門傳統藝術;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安秀琪,在學校的金帆合唱團為自己的音樂夢努力奮斗;北京市豐臺區西羅園小學的劉澤順喜歡科技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父母希望面臨小升初的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上,學校老師的幫助讓他有勇氣有信心去面對未來的人生道路。通過這三個孩子的故事,我們想告訴觀眾,現在的學校不拘一格育人才,從多方位的角度去培養孩子、因材施教,孩子們可以在各個實踐課中學到新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各項能力,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收獲驚喜與感動拍完片心得滿滿很想幫人帶孩子

為了拍好這兩集節目,張蓓和同事每天早上趕在七點學生進校之前就到校,跟拍、捕捉孩子們每一個有意思的舉動,一跟就是一天。后期的剪輯就更累了,“今年整個夏天我都是在地下一層的機房度過的,幾乎沒見過太陽。”在機房忙碌的她見證了團隊的每一位導演后期制作的辛苦和精益求精。“很多導演帶著自己的枕頭、被子長期住在機房。”

雖然很累,但是張蓓也在拍攝中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小臺長競選拍到最后一天,唱票結束,我們的拍攝也結束了,收機器準備走的時候,班主任讓全班同學起立,一個學生做代表發言,對我們這些天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真的是挺意外的,讓我非常感動。”同樣讓張蓓感動的是這些孩子的家長,“拍攝《角逐》那集我們有顧慮,因為片中會比較真實地展現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真實地展現每一個孩子的缺點。當我們跟家長溝通后,發現他們特別開明,都說沒問題,愿意看到孩子在這個故事里最真實的一面,希望孩子看完片子之后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所在,知道以后要怎樣改進。”

《起跑線》里的故事極具代表性,每位家長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張蓓和同事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有一位導演,在兒子上初中時經常因為教育問題發生爭執,拍攝《起跑線》的過程讓他對教育有了更深更多的感悟,現在已經很少跟兒子發生矛盾,兒子今年中考也考取了一所非常棒的高中。我是導演團隊里最年輕的,拍完《起跑線》之后第一感覺是想幫人帶孩子,因為觀察了這么多家庭、這么多孩子,我總結出了一些教育心得,如果我有孩子,我更多的是會因材施教,孩子喜歡什么就去培養什么,給他選擇的權利。”

家長說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能力讓他們終身受益

戴彧:《起跑線》改變了我和女兒的心態

天津的戴彧是第一集《百花》中琴童戴鏡洋的母親,她和丈夫都是大學鋼琴老師,希望女兒能夠考取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未來成為一名鋼琴家。片中她對女兒嚴厲的訓斥,小鏡洋哭著練琴的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不少人對她的教育方法產生了質疑。紀錄片播出后,戴彧的想法有所改變,同時她的心中也有著自己的堅持。

對孩子嚴格是為了養成持之以恒的好習慣希望她因成就感而快樂

看《百花》,戴彧和戴鏡洋都哭了,“我是看一次哭一次,感覺把我內心說不出來的苦楚與堅持都呈現了出來。而洋洋的哭,更多的是對自己當時心境的一種回顧。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么對孩子那么嚴,作為母親,我覺得在一個人才濟濟的大國,孩子要有立足之地,必須有一項特殊的技能,即使她今后沒有走鋼琴專業這條路,但是養成了一個持之以恒的好習慣,也會終身受益。我小的時候,父母屬于放養型,不陪著上課,也不會盯著我練琴。書到用時方恨少,越到專業院校高手越多,在比專業的時候,別人比我好,我會非常后悔,如果小時候我再努力一點,父母再嚴格要求我一點,我可能會走得更遠。我之所以嚴格要求戴鏡洋,也是不想讓她像我一樣吃后悔藥。”

戴彧和丈夫戴毅杰在錄制《起跑線》宣傳片的時候,見到了一位心理學家,她對戴彧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覺得洋洋很可憐,你做事情一定要建立在孩子快樂的基礎上”。戴彧贊成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但是對于快樂她有不同的理解。“快樂是幽默的玩笑帶來的笑聲、喜劇帶來的歡樂,還是從內心擁有成就感而得到的愉悅呢。如果說給孩子快樂,我選擇后者。孩子有了成就感,才會有愉悅感,才會有自信,成就上的這種快樂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會有長期的幫助。”

女兒練琴越來越積極主動是否走專業道路讓她自己選擇

雖然不會放棄內心的堅持,但是戴彧還是有所觸動,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進行了改變,不再執著于女兒一定要選擇鋼琴專業。“鋼琴家傅聰說中國琴童大多是‘一批光彩的手指,缺乏很多有思想內涵有深度的手指。如果戴鏡洋只是追求手指上的技能,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撐,最后也只能是光彩的手指。我認為文化知識的積累對她的鋼琴學習會有幫助。另外,她現在的能力離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要求還有差距。所以我調整了洋洋今后發展的方向,想讓她在學校的文化課上積淀一下,等上了初中之后,如果真的對鋼琴更加熱愛,主動跟我說希望鋼琴成為自己的專業,我再幫她往這個方向努力。我想再給她一些空間,也給我一些觀察期。她爸爸的觀點跟我一致。這也是這次拍攝對我的影響。”

讓戴彧感到高興的是,戴鏡洋現在練琴越來越積極主動了。 “拍攝的時候是戴鏡洋狀態最差的一段時間,進步很慢,我們推著她才往前走一步。片中導演問她喜不喜歡彈鋼琴,她一直沒說話。其實孩子后來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尤其是今年8月去香港參加比賽,她不但獲得了鋼琴組一等獎,還拿到了獎金。當時她特別興奮,跟我說媽媽我們下面彈什么曲子,我還想比賽,還想努力。我說你不是不喜歡彈琴嗎,她特別靦腆地跟我笑了笑,說那個時候我還沒有長大。 《百花》播出時,我讓她靜下心坐那兒看一看曾經的經歷,后來她跟我說,媽媽我雖然現在不想感謝你,但是我覺得你對我的這種付出是應該的,我哭也是挺值得的。聽到這句話我感到很欣慰,感謝《起跑線》讓孩子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

高壘:能力的培養比考試分數更重要

高壘是第七集《鼎新》中唱京劇的小姑娘陳泓如的母親,學校的素質教育讓孩子樂在其中,也讓高壘明顯感受到了女兒的進步。

學京劇拓展了歷史和文學修養讓孩子發現了新天地

在上小學之前,高壘從來沒想過讓女兒學唱戲,進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大興實驗小學后,她發現學校有京劇特色課,就像音樂、美術一樣,是每個學生都要上的必修課,而陳泓如一下子就愛上了這門課,并因為表現突出被選入學校的京劇社團,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大興區戲劇節。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陳泓如在學校學習了三年半京劇,高壘覺得女兒身上有了明顯變化。“以前我給她講一些歷史故事,她不一定有興趣聽,現在因為學戲她會主動去問唱段的歷史背景,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另外,京劇的唱詞都有韻腳,這讓孩子對詩詞語言也產生了興趣。我覺得學習京劇從另一個角度拓展了孩子的歷史和文學修養,給她打開了另一扇門,讓她發現了新的天地。”

《鼎新》拍攝的時候,陳泓如還在上三年級,在大概半年的拍攝過程中,她的成長讓高壘感到驚喜。“以前她學戲是那種順其自然的狀態,我們問她學了什么,她很難系統地去講述。因為這次拍攝,她主動去梳理學過的知識,自己進行總結,在拍片的過程中還跟導演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一點讓我很吃驚。借這個契機,她的京劇知識學的更扎實,對京劇的理解更深刻,我覺得特別好。

在素質教育中培養必備的能力讓孩子一生受益

陳泓如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姑娘,除了京劇,她五歲學習鋼琴,唱歌、跳舞也非常棒,高壘覺得對女兒從小進行的藝術素質培養讓孩子獲益匪淺。“我身邊的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各種課外班,而我在孩子的藝術教育上花的精力比較多,沒有在校外報什么培訓班。我覺得離孩子長大成人還有很多年,我們很難預測那個時候社會是什么樣,熱門職業又是哪些。無論孩子以后干什么,最基本的能力都是需要的,學藝術的過程就培養了這些能力,比如遇到困難時應對的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我比較看重自學的能力和樹立目標與時間管理的能力,陳泓如的課外活動很多,但是并沒有影響學習,她的成績很不錯,還是大隊長。我們帶著她做了很好的時間管理與計劃,所以她很清楚一段時間內自己的目標是什么,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又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其他資源。每周我們都要從大興坐地鐵到鼓樓去進行樂隊排練,她帶個小凳子,只要有空座,就趴在那兒把作業寫了,很多家長都覺得不可思議。我認為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幫助,比考試考了多少分要重要得多。”

專家說 人生的起跑線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理念

張毅:給孩子適切空間慢慢成長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教育創新研究推廣中心主任張毅認為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過于嚴格的育兒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家長要求過于嚴格,有時候會讓孩子從原本的興趣到被動地接納再到應付,可能會產生負面的效應。所以,從孩子興趣的激發、呵護,到形成志趣,甚至于未來的志向,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教育團隊、社會共同支持、推動。孩子學會選擇是成長,當認為自己不適合的時候,學會放棄也是成長,這種時候我們的激發、培養、教育,在一個人一生的成長當中,就變成了對心的教育。我們要給孩子更多更好的彈性空間,給孩子成長創設一個適切的空間,豐富、多元而又融得孩子基于自己個性的特征、個體的特點,讓他們慢慢地長,在細潤當中發展、升華。”

羅靜:教育是場馬拉松不拼起點要贏終點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羅靜認為:“人生的發展不是短跑,我們不用拼在起跑的速度、起跑的點上,人生就像馬拉松,其實是贏在終點的。在教育的過程中有很多因素在影響孩子,比如說孩子的心智模式、情緒模式,所以當孩子跟我們起沖突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應有的理解和尊重,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性真的非常大。”

七集紀錄片里反映出的不同教育模式讓觀眾對教育方式有著深刻的思考, 羅靜覺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育兒先育己,“育兒的過程其實是自我成長和救贖的過程,你讓自己足夠強大,你的孩子才能變得強大,當你總是在焦慮,你的孩子一定焦慮,甚至還會有更多的心理疾病。紀錄片《起跑線》雖然叫起跑線,但其實它展現出的反而是人生沒有起跑線的道理,如果真的有起跑線,也應該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理念。我認為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并不是技能的學習,而是一種通識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尊重和愛,這是最重要的。”

王書荃:了解孩子才能更全面地培養孩子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書荃強調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孩子需要什么,他的特點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全面地培養孩子。比如《同行》這一集,展示的是參加夏令營的幾個孩子的性格特點、處事特點、和集體的融合情況,反映出孩子要學會和集體相處,才能更好地促進自己的發展。兒童的發展不只是要有體格的發展、智力的發展、心理的發展,我們不應該把眼睛只盯在分數上,更主要的是要培養其良好的人格、健康的情緒和社會性。”

猜你喜歡
紀錄片教育
超贊的自然紀錄片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一部微紀錄片的感悟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精品图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 9cao视频精品|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片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国产清纯|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啪啪网|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一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成人| 噜噜噜综合亚洲| 欧美精品v|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妖在线|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亚洲综合18p|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欧美狠狠干|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伊人色天堂| 美女亚洲一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选自拍|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97视频在线| 日韩视频福利|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爱爱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