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經歷1978年改革浪潮的這代人,面對忽如其來的社會變革,思潮百態,一切如混沌初開,百廢待興,“摸著石頭過河”曾經是這代人最真實的軌跡寫照。作為2018年的壓軸大戲,12月10日開始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開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正是一部勾勒出40年中國經濟變革時代圖景電視劇。
該劇幕后陣容強大,制片人侯鴻亮曾制作過《闖關東》《偽裝者》《瑯琊榜》《北平無戰事》《歡樂頌》等多部近年來經典電視劇作。說到這次《大江大河》的制作過程,他直言“艱難并幸福”。“艱難是因為現代劇太難拍了,稍微有點不真實,觀眾都不會答應。而幸福是因為我的團隊不僅在創作力量上越來越強大,還掌握了選擇權,拍我們自己感興趣的作品。”
阿耐原著扎實“很多情節我都親身經歷過”
《大江大河》從歷史轉折的1978年開始。這部全景再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的中國經濟,深度揭示歷史轉型時期平凡人物命運的劇作,以真實生動的角色,跌宕起伏的經濟變革之路,編織出了改革開放初期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個體戶、政府官員相互交織的社會網絡。談到創作初衷,侯鴻亮表示:“制作完成這部作品的初衷,是為了向我們所經歷的這個偉大時代致敬。這部劇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尤其對于那些歷經改革的人們來說,更是感同身受。這部劇濃縮了我們所有創作者的真誠,我相信這樣的真誠一定會打動觀眾。”他用“和自己過去拍的不一樣,和別人拍的不一樣”來形容這次的創作過程:“《大江大河》的創作,不僅僅是我們對于團隊20多年現實題材創作經驗的一次總結,也是我們這些改革開放的同齡人,站在中國以新興大國走進世界舞臺的歷史臨界線上,對于這個時代最深切的感同身受。”
說到劇中三個代表人物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侯鴻亮表示,這三個人代表了三種經濟形式,他們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碰到很多難題。“這部電視劇最吸引我的就是這幾個人物的命運其實跟我們很多人的經歷是一樣的。原著小說中所描述的這個時代也是我們親身經歷過來的,劇中很多情節讓我感覺很真實。”
侯鴻亮的創作習慣是把功夫用在前面。他對劇本的要求一向很嚴苛,有些戲甚至會因為做劇本而延遲拍攝時間。談到這次創作,他表示,《大江大河》由阿耐所著小說《大江東去》改編,因為原著基礎扎實讓后面的拍攝也順利了很多。“阿耐的原著小說寫得足夠精彩,他用的是編年體的方式,把中國改革以后每一年發生的事情和人物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另外,編劇袁克平老師也是改革開放40年的親歷者,他去過工廠也到過農村。有了這樣扎實的基礎,導演在創作上方便了很多。應該說,我覺得我們很有幸能拍這么一部戲。”
兒子陪伴看完全劇堅信年輕人一定也會喜歡《大江大河》
現在電視觀眾老年化趨勢嚴重,但正午陽光出品的作品卻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盡管《大江大河》的很多故事都是“過去時”,但對于未來的收視前景,侯鴻亮依舊很樂觀,他認為年輕觀眾依然會很喜歡。
“這源于我自己的親身經歷。這部戲導演做完粗剪,我拿回到家里看。我兒子今年20歲,他就說:‘爸,你拍的這戲有人看嗎,我和我同學是不會看的。我當時沒多解釋。后來他有事沒事就來到客廳轉一圈,再往后干脆坐在我旁邊一起把全片看了下來。我覺得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有不同喜好,年輕人喜歡偶像劇、諜戰劇,老年人喜歡古裝劇、歷史劇。一個電視劇不可能讓所有觀眾都買賬,但我認為,只要把一個類型的劇做好,觀眾就一定會喜歡。在中國影視行業,我覺得從業者特別幸福,因為我們一直享受著人口紅利。我們爭取能夠做得更好一點,讓觀眾能夠得到尊重,這才是最重要的。”
讓年輕人接受,其實只是侯鴻亮的一個小心愿。他做《大江大河》其實有更大的意義。“改革開放到今天是有著現實意義的。40年前,很多人并不知道改革開放到底能帶給我們些什么。如我一樣的很多人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我們一邊往前走,一邊把一些規矩建立起來。這種開放的心態和改革的決心是至關重要的。有一個比喻挺好的,就是真的像一把斧頭掄向了這個時代,披荊斬棘,開出一條嶄新的路來。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們不能只看到社會存在的問題,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歷史,才能知道中國走到今天有多么不容易。”
艱難和幸福同在“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很幸福”
時間跨度40年,對于現實題材劇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此,侯鴻亮也深有體會。“這部戲拍得太艱難了。說實話,對于導演來說,拍攝民國戲或者古裝戲相對容易,但是要拍攝《大江大河》這樣的現實劇,就非常困難,難點在于如何營造真實感。”他解釋道,首先合適的場景就找不到。很多影城中的場景要么是古裝玄幻的,要么是軍事諜戰的,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場景基本上找不到。另外服裝道具也特別難找。“拍攝中,導演一直在強調兩個字:真實。所以大家必須在這兩方面下大力量才能營造出真實感,才能讓觀眾相信故事。哪怕一點點穿幫,都會破壞掉整個劇的氛圍,這也是我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
不僅在場景、服裝上,侯鴻亮對演員要求也格外高。他曾告誡主演王凱,要做好演完宋運輝掉粉的準備。宋運輝與王凱之前的熒屏形象的確差別很大,他既不像《瑯琊榜》中的蕭景琰一樣生在帝王家,也不像《偽裝者》的明誠般儒雅倜儻。他出身底層,因為家庭成分是“黑五類”而受排擠,因為吃不飽飯長得又黑又瘦像顆“豆芽菜”。為了這句話,王凱不息減肥十幾斤,以求接近“單薄”的男孩形象。
雖然對《大江大河》的拍攝感到頭疼,但入行幾十年的侯鴻亮坦言,自己能夠成為改革開放40年的親歷者,感覺很幸福。“我們這個行業變化還是挺大的,就比如成本,40年前拍一部劇的投入成本和今天相比變化特別大。近期影視行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巨變。不論外界如何評價,對于我們正午陽光來說,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年對我們這個團隊變化最大的是我們原來會被迫拍戲,但是現在能夠做到相對從容的拍戲。我們有了一定選擇權,我們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通過電視劇這種形式傳達給大家,這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