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肝臟應該是粉紅色的,而且質地很柔軟,但在一些特殊的病態情況下,肝臟會變為暗紅色或者紫紅色。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導致了這樣嚴重的肝損傷,為什么吃應季的螃蟹也會出現生命危險?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肝病中心主任王貴強做客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為大家講述因為誤食誤操作而傷肝的那些禁忌。
食用海鮮不當可能傷肝
王主任介紹,之所以吃螃蟹也會導致肝損傷,是因為有一種可怕的病菌,這就是海洋弧菌。海洋弧菌也叫海洋創傷弧菌,又叫食人肉菌。有數據顯示,38.6%的海產品都不同程度地攜帶有海洋弧菌。專家指出,海洋弧菌可以通過進食和皮膚創傷進入人體內,并釋放很多毒素,如溶血素、外毒素、內毒素等,導致局部皮膚破潰、腐爛。嚴重情況下,它還會進入血液循環,感染全身各個臟器。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可能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致命。節目中介紹的案例中,患者正是在處理螃蟹時手被劃傷,才讓海洋弧菌有機可乘。
專家介紹,海洋弧菌在感染人體之后,潛伏期可能在十幾個小時到二十幾個小時,48小時內因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導致死亡的概率高達75%。因此,專家建議,無論大家的手上有無破損處,在處理海鮮的時候,都應該戴上手套,防患于未然。如果在吃螃蟹或者其他海鮮時不小心手被劃傷了,千萬不能用生理鹽水或唾液清潔傷口,否則不但沒有殺菌的效果,還會加速細菌增長。一旦發生了這種隋形,專家建議可以用清水沖洗傷口,并及時用酒精或碘酒消毒殺菌,避免感染。此外,還特別要注意別用狠勁擠壓傷口,自然出點血即可,以免讓細菌更易更深入地進入血管。
除了螃蟹之外,淡水生魚片中可能存在肝吸蟲——囊蚴。囊蚴可以寄生在人體的肝膽系統,產生毒素和一些分泌物,會損傷肝細胞、膽管上皮細胞,進而引起肝臟反復的炎癥、壞死纖維化,慢慢地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導致肝癌。但囊蚴傷肝的過程往往是慢性的,可能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表現出肝臟病變的癥狀,不容易使人引起警惕。因此,常吃生魚片的人可以定期去醫院做個檢查。
專家介紹,殺死生魚片中的囊蚴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溫度須達到90℃-100℃;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一旦缺乏任何一個條件,都可能導致生魚片中的囊蚴殘留。因此,很多人愛吃的生滾魚片粥也可能存在傷肝風險。
化學物質可能導致肝損傷
除了食物所導致的肝損傷之外,生活中常見的肝損傷原因還有化學性原因。所謂化學性傷肝,是指由化學性肝毒物質造成的肝損傷。生活中,容易造成肝損傷的化學物質包括酒精、環境中的有毒物質、某些藥物等。
很多人有常年染發的習慣。專家介紹,染發劑多是由幾十種化學物質組成,其中可能含有三級致癌物—一對苯二胺,它能通過毛囊里的毛細血管進入人體,引發血液系統腫瘤等。而肝臟是身體的解毒器官,經常染發的人肝臟的負擔就會比較重,長此以往就可能導致肝臟受損,甚至出現肝硬化。
專家介紹了安全染發的三個注意事項:其一,染發前三天,先在耳后或手腕處涂抹少量準備使用的染發劑,如果在三天內涂抹處出現了紅腫、瘙癢等過敏反應,就不要用這種染發劑了;其二,肝臟代謝染發劑中的毒素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持續反復地染發,很可能損害肝臟,因此要盡量減少染發的次數;其三,人體的皮膚表層本身有一層油脂,它能夠減少毒性產物的滲透,因此在染發時不要事先洗頭,可以在頭皮上抹一層潤膚品,能在染發時起到保護作用。
飲酒會加重肝臟負擔。酒精(乙醇)進入身體后,先由乙醇脫氫酶將它轉化成乙醛,再經過肝臟代謝,由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乙醇和乙酸都不可怕,但這中間的產物——乙醛,可以直接結合DNA,誘發基因突變,成為多種疾病的致病元兇之一。專家介紹.研究發現58%的肝癌都與酒精有關。具體來講,每天規律飲用3杯啤酒,就可以成為肝癌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而如果每天每增加10g酒精,肝癌風險就會增加4%。
肝臟健康的自辨與食護
生活中的傷肝因素有很多,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肝臟好不好呢?專家介紹了自辨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觀察大小魚際,也就是手掌部位的肌肉。其中,大魚際是指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根,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小魚際是指位于手掌,由掌短肌和小魚肌共同構成的部分。如果一個人的大小魚際發紅,可能預示肝臟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而如果大小魚際比較瘦弱、肌肉不發達,則可能預示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第二種方法是觀察舌頭。卷起舌頭,觀察舌背面的靜脈血管。正常隋況下,人體舌下靜脈應呈紫紅色,而如果舌下血管發黑,說明可能有淤血,這也與肝臟相關。這是因為,如果肝臟有病,尤其像肝硬化這種疾病,就會出現門脈高壓,導致血流不通,從而可能在舌下靜脈出現淤血。
專家介紹,人體肝臟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會破壞組織細胞。而維生素C能增強免疫力、對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肝臟細胞的損害,是很好的“護肝藥”。生活中,常見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青紅椒、芥藍、花椰菜、橘子、西柚等。
除了維生素C之外,維生素E也是一種強抗氧化劑。目前在國際上通行的脂肪肝的藥物選擇里,唯一有實驗證據的就是維生素E。因此,平時可適當食用堅果、橄欖油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
另外,秋刀魚、亞麻籽、深海魚油、干果等食物中都含有的Ω-3脂肪酸,對肝臟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協同調理護肝、強肝
專家指出,肝功能的改善和提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中醫學上講,肝臟是和脾、胃、腎、肺協同作用,以此來承擔人體的氣血運行。而很多人嘗試的護肝、強肝之法之所以效果不佳,原因很可能在于藥方的藥理機制片面、藥效單純,只注重了改善肝臟組織功能,而忽略了對脾、胃、腎、肺的協同調理。
專家介紹,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機器,五臟六腑比作零件,那么只有當所有零件共同改善之后,機器才能更好地運轉。護肝、強肝也是一樣,需要結合脾、胃、腎、肺一起調理,才能讓人體健康的機器運轉達到更好效果。
為此,在節目中,專家介紹一種南方醫科大學參與研發的“吃菜養肝方”。方子的整體思路是,選用魚腥草、蒲公英、梔子、山楂、黃芪、當歸六大養肝之寶,進行合理配比,一方面修復肝組織、強化肝功能,一方面激發脾、胃、腎、肺的功能,從而改善肝臟運行環境,達到協同調理肝臟功能。其中,魚腥草有清熱解毒功效,可以清除肝臟內毒素和垃圾,增強肝細胞的抗氧化和抗病毒能力,防止繼續損傷。蒲公英、梔子有抗炎疏肝功效,可殺菌抗炎,消除肝臟炎癥,同時疏通肝膽經,加快肝臟內毒素和垃圾的排出。山楂、黃芪、當歸有補氣養血的功效,可以補肝氣、養肝血,推動氣血生化,促進細胞再生,讓肝臟從源頭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