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枝
(福建省福安市農業局,福建福安 355000)
福安是我國重點產茶縣市,是福安大白茶國家良種和坦洋工夫的發源地,也是全國無公害、綠色食品示范縣。2016年福安市茶園面積2萬hm2,無性系良種達98%,毛茶產量2.79萬噸,產值15.6億元,主要生產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和茉莉花茶、工藝花茶等。福安茶葉產業化高度聚合和快速發展得益于茶樹良種繁育的技術進步。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福安市就應用茶樹短穗扦插技術繁育茶苗,經過60多年的技術創新與經驗積累,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集茶樹母本園建設、短穗扦插、苗圃管理、市場經銷的產業體系,茶苗繁育已逐步走向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成為全國最大、品種最齊全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縣(市)。目前全市茶樹良種繁育公司(苗圃場)和茶苗專業合作社近30多家,獲得苗木生產許可證、苗木經營許可證的企業20家,從事茶苗繁育近10000人,年扦插繁育面積200hm2以上,扦插茶苗5億多株,出圃茶苗4億多株,產值近2億多元。茶苗的成功繁育與推廣,加快了福安的茶樹良種化進程,推動了福安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為全國中西部地區發展茶葉做出重大貢獻。
福安市地處福建省東北部,北緯 26°41′-27°24′、東經 119°23′-119°52′,環山面海,氣候溫暖濕潤,光熱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 13.6℃-19.8℃,≥10℃有效積溫 5400~6150℃,年平均日照 1905.8h,年降雨量1350-1900mm,土壤以酸性巖紅壤和黃紅壤為主,土層深厚,土壤pH值4.6-5.8,光、熱、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茶樹短穗扦插繁育。全省唯一的一所省級茶葉科研機構位于福安市社口鎮,已建成全國最早、福建最大的茶樹品種資源圃,收集保存國內外茶樹品種資源1000多份,建有原種純種茶樹良種母本園近60hm2。福安市交通便捷,溫(州)福(州)鐵路、沈海高速公路、寧武高速和福泰高速穿境而過。因此,優越的氣候土壤條件、豐富的品種資源、高新的技術支持和便捷的交通網絡及一站式的交易平臺,均體現出福安市突出的區位優勢。
1955年福安茶業系統就組織茶葉收購站在各區推廣短穗扦插技術,再加上省茶葉研究所在福安,近水樓臺先得月,研究所選育的優良品種都先行在福安等地區試、推廣,廣大茶區群眾熟練掌握了短穗扦插技術,茶樹無性系繁育工作得到推廣普及。目前全市茶樹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約200hm2,基地主要位于甘棠鎮和社口鎮,其中甘棠鎮是繁育中心區域,基地面積近180hm2,其核心基地區分為湄洋─倪下,嶺尾─過洋,上塘─港邊和大留─小留4個片區,所在村落14個,從事苗木繁育的有近萬人,共有茶苗專業合作社、苗圃公司、茶苗繁育場30多家。
福安市茶樹良種繁育關鍵技術流程:良種母本園建設→扦插穗條培育→育苗基地建設與苗床制作→剪穗扦插→苗圃管理→苗木出圃(檢疫)→包裝運輸。
1.3.1 良種母本園建設。建設標準化茶樹良種母本園,在良種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原生茶樹品種,并經過嚴格的去雜,保證母本園原種和純種。
1.3.2 扦插穗條培育。茶樹良種母本園以冬季溝施有機肥為主,夏茶修剪并施速效復合肥,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同時“疏弱枝養壯枝”,培育健壯扦插穗條。
1.3.3 育苗基地建設與苗床制作。選擇土層厚、結構疏松、保水及通氣性良好、水源充足、土壤pH4.5-6.5之間的水田建設苗圃。苗床全面深翻,把表土翻至底層,心土翻到表層;苗床土層平整,厚約30cm、苗畦寬約120cm,畦高約10cm,畦面上鋪一層約5cm的紅、黃壤心土,心土要求細、平,拍、壓實后再澆透水,隨后即可扦插;苗圃地中央和四周開深溝(溝寬×溝深為30cm×60cm),以排澇防漬;同時,挖便于苗期澆水的貯水坑(長×寬×深為80cm×50cm×100cm)45-60個/hm2。
1.3.4 剪穗扦插。選取半木質化的枝條,剪下帶一個腋芽和一片葉作為插穗,穗長3-4cm,剪口平滑呈馬蹄形、下端剪口斜面與葉向相反,上端剪口斜面與葉向相同;運輸和剪插過程要盡量縮短時間,防止日曬、發熱,采用遮蔭、通風、降溫、保濕等方法,以保持插穗新鮮有生命力。茶穗扦插前1h左右澆透苗床,待苗床土壤不粘手時,用一直木板平放在苗床上作為扦插線,扦插苗以正常葉所及的寬為行距,前后行插穗之間以不遮蓋腋芽為適度;葉柄、腋芽要露出土面且葉片不貼土為扦插合適深度;扦插后馬上澆透水,搭拱棚并蓋遮陽網,遮光度控制在60%~80%,扦插苗床注意澆水,以保持苗床濕潤,待須根發育健全,選擇連續陰雨天除去遮陽網。
1.3.5 苗圃管理。施肥掌握“少量多次、由少到多、薄肥勤施”的茶苗管理原則,禁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苦參堿等生物農藥和甲基硫菌靈防治茶苗的假眼小綠葉蟬、蚜蟲、葉枯病、炭疽病等病蟲害;發生嚴重為害也可選用化學農藥防治。人工及時拔除雜草,對將出圃苗床施用45%石硫合劑,以阻止病蟲隨苗帶出。
1.3.6 苗木出圃與包裝運輸。苗木出圃參照《茶樹種子與種苗》(GB11767)國家標準執行,如果是輕基質袋育苗,則可降低出圃苗高和徑粗的標準。茶苗按每100株一小捆,每500株一大捆(5小捆)塑料袋沾黃泥漿包裝;采用專業搭架(氣溫高于20℃,運輸時間超過24h)或不搭架運輸,運輸過程每隔3-4h觀察1次茶苗情況,注意避免風干或發熱等不良現象發生。
福安市繁育主要茶樹品種以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云6號、福云7號、福云595、早春毫、春波綠、元宵綠、鐵觀音、肉桂、丹桂、春蘭、金牡丹、紫牡丹、黃玫瑰、茗科1號(金觀音)、茗科2號(黃觀音)、白芽奇蘭、梅占、九龍袍、瑞香等本省審(鑒、認)定的品種為主,隨著茶苗銷售市場的不斷推廣,也陸續引進龍井43、烏牛早、迎霜、黃金芽、安吉白茶等省外茶樹良種,繁育品種數量合計達40多個(見表1),眾多的茶樹良種為茶葉生產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對我省及其它產茶省份的良種推廣和茶樹品種結構優化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

表1 福安市繁育的主要茶樹品種類型

表2 福安市茶樹良種繁育基本情況 單位:萬株
全市茶樹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約200hm2,基地主要位于甘棠鎮和社口鎮,其中甘棠鎮是繁育中心區域,基地面積近180hm2,其核心基地區分為湄洋─倪下,嶺尾─過洋,上塘─港邊和大留─小留4個片區,所在村落14個,從事苗木繁育的有近萬人,共有茶苗專業合作社、苗圃公司、茶苗繁育場30多家。2008年開始,福安市茶葉協會對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24個茶樹品種的繁育情況進行統計(表2),從圖1和表2可以看出,福安茶樹良種繁育數量逐年增長,數量從2008年的33636萬株增加到2016年的67280萬株,平均增長率為9.64%。從24個統計的茶樹品種中也可看出,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金觀音、黃觀音、金牡丹、白芽奇蘭、梅占等7個省內良種和龍井43、中茶108、安吉白茶等3個省外品種的繁育數量較大,9年累計各品種繁育數量均超過1億株,多者達到5.8億株,這10個品種的繁育數量合計達35.5億株,約占24個品種繁育總數的80%。此外,從繁育品種的數量還可看出,當前茶樹推廣還是以高優綠茶品種為主,而烏龍茶品種則以高香、多茶類適制的金觀音和金牡丹等為主。

福安市茶樹良種繁育歷史悠久、技術成熟,使我市茶樹良種無性繁育基地建設在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每年可為貴州、云南、廣西、湖北、四川等茶葉主產省份提供5-6億株優質健壯的無性系良種茶苗,為推進無性系良種化進程和茶樹品種結構優化調整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茶苗市場化、品牌化的進一步推進,福安市茶樹良種繁育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顯,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續上升,育苗成本也隨之增加。但因行業內的惡性競爭,苗價長期處于低價位,遠不如廣東、海南、浙江、四川等省份的茶苗價格。因此應積極探討建立一種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茶苗銷售價格,實實在在提高苗農收入,促進茶苗產業良性發展。
福安茶苗繁育還是以大田裸根苗繁育為主,所以受苗齡和種植季節的影響較大,也制約了茶苗的銷售時間。因此,應盡早開展茶樹輕基質袋育苗和工廠化育苗技術研究與應用,提高茶苗產質量,爭取做到全年候,不受苗齡和種植季節的影響,隨時可以育苗、起苗、種苗,以穩定福安市茶樹良種繁育數量和質量,從而確保福安市茶樹良種繁育在全國的地位。
當前育苗以苗農和專業戶為主,尚無較大實力育苗企業,茶苗以零售為主,售價由市場決定,苗農無定價話語權,加之銷售企業或中介的“壟斷”性定價,苗農因此可能低于成本銷售茶苗,但為了保本經營,苗農或育苗企業通常會被迫降低茶苗出圃標準銷售。另一方面,因春育茶苗出圃苗高或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也會造成低標準出圃茶苗,進而擾亂市場、誤導消費,影響市場聲譽和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政府或協會應組織修訂現行茶苗出圃標準,明確不同品種(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和不同育苗方式(如春育、秋冬育、裸根苗、袋育苗等)的茶苗相應出圃標準,探討茶苗指導價格和保底定價機制,規范茶苗生產和經營及相關企業的自律行為,營造良好的茶苗生產銷售環境,增加苗農和育苗企業的收入,提高苗農和育苗企業的積極性,確保福安市茶苗產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