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遠,張軍鎖,董月嶺,尹 凱,王永深
(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秦皇島 066206)
某散貨船在營運過程中發現No.3艙艙蓋滾輪耳板發生變形,導致艙蓋關閉時滾輪脫離軌道。船舶在未進廠修理時已經更換過滾輪耳板,但是使用一段時間后滾輪耳板再次發生變形,影響船舶正常裝貨開關艙。船舶進廠靠碼頭后對艙蓋的開啟、關閉情況進行檢查,發現No.3艙艙蓋3-2(前半艙滾輪艙蓋)關閉時艙蓋運行緩慢,艙蓋滾輪向右側跑偏。關閉后由于左舷滾輪耳板變形,左舷艙蓋滾輪將后半艙艙蓋滾輪保險螺栓刮掉,艙蓋3-2向右舷偏移50 mm。
1)艙蓋本體變形使作用在艙蓋滾輪上的力不一致,造成受力大的艙蓋滾輪側板變形。
2)艙蓋銷軸與座孔間定期加油保養不善,造成過度磨損。艙蓋銷軸與銷孔間隙過大且各銷孔間隙不等造成艙蓋運行時跑偏,最終使艙蓋滾輪側板變形。
3)艙蓋軌道變形,艙蓋運行時使艙蓋滾輪側板變形。
4)開艙液壓缸動作不同步,造成艙蓋整體跑偏,最終作用力都集中在艙蓋滾輪側板上,長期使用造成艙蓋滾輪側板變形。
1)艙蓋關閉后,艙蓋只是橫向偏移而關閉狀況良好,基本排除艙蓋本體變形造成作用在艙蓋滾輪上的力不一致而導致艙蓋滾輪耳板變形的因素。
2)艙蓋銷軸座孔是否變形,就需將艙蓋3-1(前半艙根部艙蓋)和3-2拆解下地,對各銷孔進行全面的測量。
(1)艙蓋吊裝下地及定位。首先將艙蓋3-1根部的銷子拆除,再用高空車在貨艙內將艙蓋3-1和3-2相連接的銷子拆除。根據艙蓋質量、體積、質心等確定吊裝方案。初步選擇原船吊耳,但是根據安全操作規程必須在吊裝作業前應對原船8只吊耳進行MT探傷檢驗,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吊裝作業。在艙蓋放置場地擺好支柱,每個艙蓋布置4個支柱,分布于艙蓋4角,4個支柱要保證處于同一高度。艙蓋吊運下船后平放在支柱上。
(2)艙蓋滾輪及各鉸鏈中心線的測量。由于艙蓋上只有2條鉸鏈,因此無法采取“兩點一線”拉線的方法確定鉸鏈座孔是否偏移。對此用經緯儀在艙蓋下部做一個基準水平面,建立三維坐標系,根據每個鉸鏈孔中心在坐標系中的位置,計算出各軸線的偏差值,即可檢驗出艙蓋是否變形和鉸鏈座孔偏移多少。鉸鏈安裝位置公差為4~6 mm,根據對艙蓋的測量數據分析,艙蓋3-1與3-2不存在導致艙蓋脫軌的較大變形,所以,下一步開始檢查艙蓋軌道。
3)艙蓋軌道變形檢查。
(1)軌道平行度的測量。No.3前半部軌道以中間為開始向前2 m 為單位,分為若干份,將對應的點拉上鋼絲,待鋼絲拉緊不動以后,兩頭做好標記,取下鋼絲,測量并記錄鋼絲的長度,若鋼絲長度一致,則No.3軌道平行且寬度為鋼絲長度,若不一致則軌道不平行,軌道不平行時應調整軌道使其平行。
(2)軌道直線度的測量。軌道直線度的測量則是將鋼絲與水平處軌道貼合并拉緊鋼絲,若沒有凹陷或凸起,則軌道水平,若有凹陷或凸起,則記錄軌道凹陷或凸起處位置及大小。
(3)軌道高度的測量。將No.3前半部軌道以中間為開始向前以2 m為單位分為若干份,分別測量其對應的高度值。若對應高度值一致則軌道高度沒有問題,若兩側軌道對應高度不一致,則需要矯正軌道高度。軌道測量結果發現右舷艙蓋軌道有些下陷,加墊板焊接到軌道上,消除缺陷。
4)艙蓋液壓系統的檢查。拆卸艙蓋時發現艙蓋和液壓缸連接的銷子磨損嚴重,根據對艙蓋及軌道的檢查結果可以判定問題出在液壓油缸上。將2個液壓油缸拆除進廠,解體、清潔和檢查,發現右側液壓油缸的回油閥缺少部件,可能是船方自修液壓缸回油閥時丟失,這就造成了液壓缸回油速度不同導致液壓缸動作不一致,使艙蓋受力不均產生跑偏的力,長時間使用造成了滾輪耳板變形。將2個液壓油缸修理組裝后,在車間內加油試驗,檢查2個油缸動作的速度,如不一致,調節回油閥使兩個液壓油缸動作同步。上船回裝后,開關艙試驗多次,沒有發現艙蓋跑偏脫軌的現象。
艙蓋的脫軌有多種原因,船東認為是艙蓋鋼結構的問題,如果換掉變形的滾輪的耳板,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對艙蓋系統進行排查,給船東指出問題所在,使船東在再次航修時能夠避免類似的問題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