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亮 徐曉宗
(四川文理學院,四川 成都 635000)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鄭重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對我國當前發展歷史方位的重大判斷。作出這一論斷,不僅是基于我國過去五年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也是基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舉世矚目的輝煌成果。這一重大判斷,是對客觀現實的科學分析,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美好前景的堅定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發展發揮重大的歷史影響,對國際格局的塑造與發展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也將具有深遠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起點,可以認為是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1]當然,黨的十八大能夠成為這一偉大轉折的歷史起點,也與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新思路新成就有著緊密聯系。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是建立在充分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基礎上的。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長時間高速增長,到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國社會整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一個新的平臺。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匯率計算已超過日本而居于世界第二位,制造業產值超過美國。盡管國內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水平和生產技術與勞動生產率來看與發達國家都還存在較大差距,但這兩個指標都非常具有象征意義,因為這是一百多年以來沒有出現過的。黨的十八大以后,盡管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進一步鞏固了相對于美國以外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優勢,而且與美國的經濟總量差距不斷縮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按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4年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近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外匯儲備,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總額、出境旅游人數、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均居世界前列。
誠然,經濟規模巨大不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好和經濟競爭力強,但卻為這種轉變奠定了基礎。得益于科學發展觀的指引,我國這些年的經濟發展絕不是大而不強的。如近年來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部分領域已實現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跨越,產業結構也實現了由中低端到中高端的變遷。
與此同時,我國國防軍事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也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突破,如隱形戰機、航母艦隊、戰略核潛艇、北斗導航系統、戰略導彈力量、量子衛星等,使我國綜合軍事能力穩居世界一流水平,有能力有效抵御一切來犯之敵,為維護我國戰略利益和大國復興提供戰略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治黨治國治軍各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黨和國家發展呈現出新氣象,扭轉了多年的歪風邪氣,攻克了多年的頑瘴痼疾。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科學領導,既向全國人民描繪了民族復興的美好藍圖,又指出了民族復興的現實路徑,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了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活力。
實踐上的巨大成就,離不開科學理論的精心凝練和具體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新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產生了豐富的理論成果。這些思想理論成果,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并將繼續指引全黨全國人民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更加科學的態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更大成就。
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觀依據。
從1978年底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到2050年左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大約歷時70年時間,2012年大體上處在這70年時間的中點。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形成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歷時50余年。黨中央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創造條件使全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地達到全面小康,既是對老一代建設者們歷史功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他們的辛勤奉獻的應有慰藉,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連續性和責任感的充分體現,是對歷史承諾和人民期待的現實呼應。
中國歷史悠久,面積廣大,人口眾多,而且日益接近世界政治經濟舞臺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明確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而且必將深刻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同時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路徑選擇將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階段的基本結束,由此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經過了1956年至1978年的初步探索時期和1978年至2012年的再探索時期兩個階段。初步探索時期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基礎,積累了初步經驗,但總體上沒有擺脫蘇聯開啟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其弊端主要是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缺乏健全的市場體系,經濟活動效率不高。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對內改革到對外開放,從經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全面改革,從現代化建設到祖國統一、全方位外交、黨的建設等,從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之所以把從1978年到2012年稱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再探索時期,不僅因為這期間我們選擇了與1956年至1978年期間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且也是因為改革開放事業一開始并沒有一條清晰可行的總體設計,而是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在實踐中堅持成功的經驗,糾正失敗的做法,才開拓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這個階段的探索性還體現在這期間中國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尖銳矛盾,如改革發展與維護穩定的矛盾,經濟迅速發展與民主法治不完善、道德水平下降、公平正義不彰、收入差距擴大、社會治理不善、生態環境惡化、干部腐化嚴重等的矛盾,國家硬實力增強與軟實力不足的矛盾,等等。在克服和解決這些矛盾過程中,黨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科學發展理念,在思想理論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入成熟階段做好了準備。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對解決中國社會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做出了創造性的理論闡述,產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到全黨全國人民的普遍認可和遵行,形成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盡管未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可以預見和不可預見的矛盾和挑戰,但有了過去長時期發展所創造的強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再探索時期積累的經驗教訓,有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堅強的領導集體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導思想,黨和人民必將行穩致遠,順利實現全面小康、基本現代化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將具有比以前更大的確定性和可預期性,再沒有什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艱難時刻,再沒有什么驚濤駭浪、千鈞一發的重大危機,中國的強大國力以及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將匯聚為任何困難、任何力量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將進入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新時期。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以及中國影響地區和世界局勢的意愿將穩步增強,亞太區域甚至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必將產生新的重大變化。
過去很長時期內,盡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由于中國經濟總量不大,以及匯率變動等因素,中國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在世界上地位并沒有明顯的變化,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已經立竿見影地體現為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地位的顯著上升。從2010年中國經濟實力超過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位以后,中國經濟實力領先世界第三位以后國家的優勢進一步擴大,而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長時期比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快一倍甚至兩倍以上,所以中國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與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中國完全有希望在十年到十五年時間內趕超美國。中國不以超過美國為目標,但超過美國卻是國內外人們看待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尺。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一些關于中國與外部世界特別是美國關系的論調熱火起來,一些人基于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存在“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經驗”,認為中美必有一戰;有美國政治家認為,美國為維護世界秩序付出了代價,而中國不出力卻免費享受了世界和平與秩序,搭了便車;也有美國戰略思想家痛悔,中國過去國力弱小時期奉行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的策略,欺騙了美國決策階層,使美國錯失了遏制中國崛起的最佳時期,現在已經悔之晚矣。這些論調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好像美國掌握著中國崛起的命門,只要美國應對得當,完全有能力打斷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中國崛起根本不具有歷史必然性。這種論調充滿了鮮明的美國式狂妄和偽善。事實上,中華民族的命運掌握在自己而非美國手中,只要中國不犯錯,沒有誰能阻擋中國崛起的進程。而美國之所以沒有公開地對華實施戰略對決,是因為中美正常交流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如果中美對決,那么中國崛起進程固然受阻一時,但美國也必定損失巨大,其國內矛盾會更加尖銳,國際格局上徒然為歐洲、日本、俄羅斯等的崛起創造條件,美國在其他地區的利益勢必受到威脅,美國也不會是最大受益者。
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巨大優勢,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科學決策和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中國在西方大國的長期打壓下依然穩步崛起,這已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現實。如果說中國過去對外交往中韜光養晦、隱忍不發是由于國力不濟的形勢所迫,那么今天綜合國力大為增強、局部領域已具優勢的情況下,中國沒有理由不堅定捍衛自己的原則立場和核心利益。中國追求的不是霸權地位和統治利益,而是公平公正、互利共贏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不僅符合中國人民自身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僅僅是對個別國家統治集團的特殊利益構成了挑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對周邊事務和世界事務的影響力必將更加巨大。中國領導人在一系列國際外交場合積極倡導和推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實踐,已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支持與參與,霸權主義國家追求無條件的本國利益優先的外交政策相應地受到了各國的反對與抵制,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隱然初現。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路徑選擇將起到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進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樹立了光輝榜樣,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增添了吸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是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是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
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特別是蘇聯解體以后,一些人認為人類探索社會制度的歷史已經終結,社會主義已經行不通了,中國擁抱全球化就是擁抱資本主義,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就是資本主義的成功,認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在政治上與資本主義接軌,等等。這與其說是他們的認識和判斷,不如說是他們的期望和心愿。事實上,不管是20世紀80年代制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還是20世紀90年代選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或者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略,都毫無例外地表明了中國始終不斷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必然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這一點,連西方國家的政治人物也不得不間接地承認了,如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前,美國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接受福克斯新聞網采訪時說,“中國的政府體系看來適用于服務中國人民”。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對外輸出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但一方面我們始終堅持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有巨大優越性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反對其他國家認同和接受我們的理念、制度、道路和模式。盡管軟實力的拓展并不必然與硬實力的上升同步,但也絕不會長期相互脫節。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上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模式甚至文化必將逐步拓展其影響力。2017年底,格林納達政府全局性地接受采納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為其制定的國家發展藍圖,表明已有發展中國家開始認同中國的成功。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表明了社會主義的復興時代即將到來,而眾多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有了新的選擇。
[1]石仲泉.為什么新時代的歷史起點是黨的十八大[EB/OL].宣講家網,2017-11-21.
[2]丁揚,杜薇,格林納達全局性地接受采納中國發展藍圖規劃[EB/OL].科學網,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