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彤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認同”一詞最初來自于拉了詞語“idem”,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1]。社會科學從諸多角度對“認同”這個詞給予界定,其概念的外延也隨著學科的變化而不斷擴大,可以被細分為許多類別,諸如“社會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等。在眾多的“認同”概念中,“民族認同”概念是由英國文化人類學學者馬林諾夫斯基將“認同”概念置于民族研究領域,并延伸出來的[2]。
我國學者王希恩從民族認同發生論的角度認為民族認同是民族意識的基本構成,指的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3]。這個概念是個包含認知、情感、態度以及行為的動態過程。
2012年2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文接受教育的權利”、“重視加強雙語教育”。在內蒙古自治區進行蒙漢雙語教學,是民族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區蒙古民族雙語教育的提出依賴于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相關政策的支持,也是黨的方針、政策在少數民族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歷經幾十年的探索,我們慢慢建立了蒙語和漢語并行的教學方式,既兼具我國特色,又契合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實際。
我國最早對于雙語授課的文字說明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使用漢語和當地少數民族兩種語言文字進行教學。是指在教授一種課程的過程中,利用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相配合進行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4]。在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特指在民族地區開設的蒙漢雙語的教學。
在內蒙古自治區,為了不使蒙古語的使用逐漸衰弱甚至消失,同時也為了滿足當地蒙古族群眾接受蒙語教學的意愿,加快雙語教育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已經顯得至關重要,蒙漢雙語教育成為我區民族教育的重點。在漢語言教育方面,我區設置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備漢語授課教學系統。同樣,在蒙古語言的教育體系中,有著和普通漢語言教學相似甚至相同的內容及科目設置,接受蒙語教育的學生在日常學習各科目時都將蒙語作為學習語言,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將漢語作為獨設的語言科目進行學習。高考時,答題文字是蒙語,并需要加試漢語。
雙語教育一方面能夠發展本民族傳統語言與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民族語言文化,使本民族學生不會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語文的使用能力,是民族文化保存和繼承的重要手段。
如果少數民族均能以一種充滿自豪感的心態看待自己民族的一切,包括風俗、語言、文化等,他們就會積極維護本民族的利益,也就說明他們對自己民族有著積極的認同感。
但在某些地區,鼓勵少數民族學習母語的民族教育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在一些硬件條件上存在差異,比如教育條件、教育資源等,而學習者往往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現實考慮。這些因素均使得雙語教育的實施前后出現矛盾。蒙古族在漢語環境下進行生活和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多,在語言使用的選擇上偏向于使用通用語——漢語,并逐漸學會了漢民族的語言,把其作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第一語言。越來越多的蒙古族家庭選擇將適齡入學兒童送入漢語授課學校學習漢語。他們認為只有掌握漢語才是發展自我的正確道路。在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與主流民族融合程度非常高,甚至出現語言使用情況一邊倒現象,即主要是少數民族學習使用漢語,很少有漢人去學習少數民族語言。特別是青少年,有98%認同用漢語。越來越多的蒙古族在面對本民族語言的使用上選擇“逃離”。在蒙漢兩種語言的教學活動中,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本能地排斥本民族語言,片面地對主流文化產生積極的認同。
就民族認同的發生而言,作為民族情感的天然紐帶,民族認同的缺失會導致個人與整體族群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過程中出現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產生的行為上的偏差[5]。不愿意進行自己本民族語言的學習恰恰是民族認同程度缺失的一個外在表現。持消極態度的個體這對本民族的認同較低,以一種低迷的的心態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們不喜歡甚至厭惡自己民族的風俗、文化、語言等,有時還會因為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感到羞恥。長此以往民族文化各方面的獨特性會越來越淡化,蒙語使用范圍會越來越小,長此以往蒙語傳承會有斷代的可能,歷史久遠的蒙古族文化也會因此消失殆盡。蒙語作為少數民族語言的一種,迫切地需要被保護。
民族認同感作為社會認同的一種特殊形式,可以全面映射出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特點,是個體形成良好國民認同感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民族認同感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擁
有良好民族認同感有利于培養個體的責任感,繼而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正確的人生觀、高尚的道德觀都會以此為基礎,因此培養良好的民族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學者費孝通曾提出多元一體化的少數民族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將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為本民族的優秀人才和國家建設的棟梁。
學校應以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為己任,培養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良好認同,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對主流民族文化的積極認同。民族學校需要搞好各種建設。學校的校園設計和裝飾、師生的著裝要富有蒙古族民族特色。校內標語、門牌、宣傳條幅中要附有蒙古語語言文字,還可設蒙古族圖書專欄,蒙語語音室,蒙語廣播等。在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局限于開設民族語文單一科目的教學,還應開設一些校本課程,在課程中滲透民族知識和民族習俗,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蒙古族的歷史,活躍他們的思維。以此培養和加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
社會在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組織可成立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蒙古族文化的理念,將蒙古族的課程延伸到每一個家庭當中。可以組織學生多參與社會上的民俗活動,比如,那達慕大會、博物館等,使學生親身感受民族活動的魅力。還可以經常安排學生有目的地到蒙古族聚居的農村、牧區體驗蒙古族人民的真實生活,感受草原的美麗和蒙古族人民的淳樸,以此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自己民族的認知會直接影響孩子對民族的認同感。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多和自己的孩子使用本民族語言,營造出良好的民族語言使用環境。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一些極具教育意義的革命圣地,參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從各個方面了解蒙古族的歷史、文化及傳統習俗。以此增強學生對本民族的認識,進而產生積極的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關系與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學校、社會、家庭都是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的媒介,三方共同努力會在學生身上產生巨大的合力,使其真正具有民族振興意識,進而促進自身人格健康發展,并從心底產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
[1]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王希恩.民族認同發生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1995(5).
[4]張爾晶.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和現狀[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3).
[5]李昊.現實考慮與民族認同下的蒙語教育政策及其效果分析[D].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