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關于賞識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從“賞識”一詞解釋。在辭典中,“賞”解釋為欣賞,“識”解釋為認可。賞識可解釋為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并對這些價值給予重視或贊揚。賞識教育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6種教育方法之一,是一種培養學生樹立自信心的教育。目前學界對賞識教育還未達成統一的表述,其中主流的觀點主要有三種“賞識教育是一種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它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讓家長和孩子都會豎起大拇指。在這種教育方式中永遠相信孩子‘能行’。”賞識教育以尊重學生人格、承認個體差異為前提,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并給予贊揚和肯定,從而使學生得到有效激勵的教育。賞識教育是通過教師的贊揚和肯定,是學生增強自信,在這種自信的影響下使學生主動發展。通過上述觀點的表述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學者對賞識教育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他們的對其內涵的解釋都是一致的,即賞識教育是以尊重學生人格、承認個體差異道德前提下、在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認可或表揚,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對學習的興趣,最終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達到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在素質觀念的影響下,賞識教育在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展迅速,中學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運用賞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看到成效的同時,也應注意到現實中將賞識教育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缺乏賞識教育的意識
當前,部分中學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尚未具備運用賞識教育的意識,從教學能力上來說,缺乏賞識教育的相關理念和教學方法。舉例來說,傳統理念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理論的簡單灌輸和說教,從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產生了不平等的關系,忽視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主體地位。另外,教師也善于把自己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沒有看到學生主觀作用的發揮,忽視對學生的賞識。
2.教師不重視運用賞識教育
應試教育背景下,中考、高考都成為學生升學的關鍵轉折點,中學特別是高中教師重點關心的依然是學生的成績。智育的地位遠遠大于德育,對學生道德修養、思想品德、政治信仰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還沒有提到較高的地位。這種現象就造成了對賞識教育的誤解。認為賞識教育是對提高成績的有利幫助而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得力助手。
賞識教育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意味著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動態,了解他們成長的進程,這無疑為教師的教育活動平添了一份辛苦,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同時家長和學校依然以學生的成績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實行教師賞識教育的初衷與家長預期的教育結果相悖,導致教師不情愿或不重視賞識教育。
1.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個體的智能結構是多元化的,每個個體擅長的智能是不一樣的。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部分,即閃光點,這就要求教師要用不同的標準去評價每個學生。而在當下的中學教育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一方面表現在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忽視,認為成績好的學生是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這種片面的認識是忽視了一個客觀現實的:成績優異的同學并不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是均衡發展的,成績稍差的同學也會在思想道德方面有優勢。教師在此認識下對待、教育學生,往往會有意或無意間貶低了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傷害,同時也會使成績優異的學生驕傲自滿。
尊重差異是賞識教育的前提,如果忽視則會傷害大部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不再相信教師,弱化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認同,進而影響教師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
2.賞識缺乏針對性
部分教師在進行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泛化了賞識的事件和語言。具體表現在:
一方面教師沒有將賞識運用到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中,而是泛泛贊賞學生的品格。例如,“你的道德品質真高尚”這類語句。這樣的夸贊和肯定往往讓學生自滿或者陷入混亂,無法真正發揮賞識教育對學生的正向功能。同時,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還存在有夸大賞識的現象,對于學生取得的一點點在思想或道德上的進步就大加贊揚,這種沒有做到實事求是的賞識是沒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肯定沒有運用針對性的語言。“你真棒”這類語言千篇一律,不免讓學生覺得單調空洞。
3.賞識缺乏引領性
部分教師在運用賞識教育時,只是通過表揚或夸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但對于學生的缺點卻沒有明顯指出,也沒有引導學生積極探求解決自身不足之處的方法。這樣的賞識教育沒有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是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
此外,部分教師在賞識教育中處于被動位置,不善于主動為學生創造賞識的機會,只是夸贊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取得的一些進步,這樣的賞識教育也是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的。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要正視這些不足,同時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堅持愛的賞識教育原則
教師要改變以往陳舊的教育思想,樹立賞識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賞識教育要以尊重和理解學生為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堅持愛的原則,把對學生的賞識當作一種情感的升華,一種愛的流露,充分地信任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和鼓勵學生,并通過語言和肢體語言表達出來。賞識教育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并把這些具體化為對學生的賞識。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教師而言,只有真正走進學生,才能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而進行教育;對學生而言,當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之后,會強化自身對教師的情感認同,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尊重差異的賞識教育原則
其次,教師要堅持差異性。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無獨有偶,人的生命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強調了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也帶有屬于自身的閃光點。作為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當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不能一味運用成績作為統一標準去評價學生。除了成績之外,要對學生進行全面衡量和考察。賞識學生道德修養、思想品德、政治信仰、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對于同一個學生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學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比如要針對不同學生和學生的自身所具備的優勢開展賞識教育,決不把某個學生的缺點同某些學生的優點進行對比。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賞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動作用。
3.及時適度的賞識教育原則
賞識教育中的“及時”要求教師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佳時機進行賞識教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價和贊賞。例如,在學生助人為樂之后,對學生提出表揚,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和教師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學生對思想道德的認識。如果未能及時在學生表現出優勢時給予賞識,等到事后采取補救,就可能造成學生對教師所贊賞的事件持懷疑態度,賞識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中學的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變化的關鍵時期,比較敏感,對教師的不合時宜的賞識會感到反感,以至于不再相信教師。所以,教師所進行的賞識教育一定要是適時的。
論語中強調“過猶不及,事緩則圓”。在賞識教育中,我們同樣也要注意把握適度的原則。這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表揚和認可,但也不能夸大對學生的贊揚和肯定。作為教師,應實事求是,一切從事實出發,無論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對于他們在思想道德方面取得的進步要提出表揚,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也要給予批評,采取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表揚或是批評都要堅持適度的原則,看到學生為自身品德的建設和發展所作出的努力。
1.把賞識教育放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
要把賞識教育放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當中,當學生做了好事之后,首先表揚學生的行動,再上升到人格層面的夸獎。這樣才能在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按照順序,賞識學生對這一事件的認知、行為和結果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賞識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把賞識當成真正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催化劑,而非只是一個空洞的語句。
2.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
為學生提供價值導向是說教師的賞識教育應有一個價值反饋。在對學生進行贊揚和肯定的同時要為學生指出哪些是錯誤的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五點要求:第一,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的認知,讓學生明白哪些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是符合社會需要和規定的;第二,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主要是情感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必定取得進步的觀念和堅強的意志品質,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有信心、自覺地接受教育,并力求取得進步,當遇到困難時也不輕言放棄;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為自身思想品德的建設積極付出行動,積少成多,以量變促成質變。
3.為學生提供賞識教育的平臺
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學活動中不經意間產生的被動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賞識,即在學生取得進步后給以賞識,其實這種賞識是帶有消極色彩的。教師應為學生搭建更多的平臺,為學生思想政治的進步創造條件。例如,某個學生不擅長畫畫,教師就可以在繪制板報過程中安排這名同學去幫助繪制板報的同學搜集材料,與繪制板報的同學進行溝通,從而讓這個學生沒有感覺到自己被集體排除在外,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變得積極,更加富有自信。
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發展性學生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評價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說教和灌輸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前面提到,一是要以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前提,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實施評價;二是要減輕學生的壓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取得思想政治方面的進步。
其次,對學生的評價應注重多元。單一的教師評價帶有教師的主觀判斷,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多元化的評價主張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家長的評價納入評價體系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評價也應該多聽取學生自己和其他同學的觀點,積極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從而在師生互動中得出對學生的評價結果。此外,教師也應該多與家長溝通交流,聽取家長的意見。
家長與學生接觸距離較近,往往更能從細微之處發現孩子的進步。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有利于更科學地評價學生。
最后,要注意評價學生的內容全面化。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提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組成的,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心理素質、政治素質也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從各個方面評價學生,尤其是要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全面的評價才能賞識到每一個學生。
中學時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賞識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能夠有效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想讓其更好的發揮作用就應該革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堅持賞識教育的教育原則,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好賞識教育的各種方法,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賞識,為學生創造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進步的平臺,充分發揮賞識教育的作用。重要的是要優化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從這個層面來說,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應改進,不只是拿升學率考量教師的能力,為教師的教學營造一個適宜寬松的環境,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1]季瓊雨.高中思想政治課賞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張凌雁.論賞識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J].基礎學科,2016(30):121-122.
[3]李玲玲.賞識教育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的恰當運用[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7(32):14.
[4]張麗君.賞識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7(9):10.
[5]葛英.中學教學中賞識教育的理論及應用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6]王恒映.論中學德育中賞識教育的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7.
[7]劉巧花.中學政治課賞識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