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亦南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助形式之一,既具備管理的職能又肩負育人的責任,是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音樂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相較普通理工類、文史類的綜合高校具有其特殊性,藝術人才培養更強調個性化發展,由于教學資源配置需求的因素導致教學成本較高,最直接地表征在學費較普通專業要高出兩倍甚至更多。然而,目前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資助政策和指標下達仍只能按照在校學生人數比例配發,導致音樂藝術院校資助效能發揮不到位,或造成資助資金分配不合理的現象發生。因此,音樂藝術院校更需要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
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3月8日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堅持精準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扶貧先扶智,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作為“精準扶貧”在高校資助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指出要突出精準資助。所謂精準資助,即找準資助對象,通過差別化的資助形式,提升資助目的與資助對象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地發揮資助的效能,與此同時還要有效發揮資助育人的根本目的,而不能僅停留在資助事務本身,這一點在音樂藝術院校的工作實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2007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從國家層面強化了高校資助工作的制度建設和頂層設計。同年,筆者所在的天津市教委資助中心按照各種資助形式相應制定了具體的實施細則,結合天津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等因素對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際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性意見。2010年,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等在先前的基礎上又一次上調了國家助學金的額度。至此,涵蓋獎、貸、勤、補、助、免多個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教育資助體系已基本穩定成型。至2017年,現有國家資助政策已運行10年,在幫扶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音樂藝術院校這類看似學生“應該不貧困”的高校就更為突出。
一是音樂藝術院校確實存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首先,經濟困難的標準應該區別制定,生源輻射面導致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西部地區。來自同一地區同樣家庭經濟負擔能力的學生,在理工類、文史類綜合性大學或許不會被認定為困難學生,但在音樂藝術院校或就成為困難學生。這種差別化來源于學習就讀的成本不一,而資助認定的標準應在音樂藝術院校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的關系上趨于統一、科學、合理,絕不能搞“一刀切”、“拍腦門”甚至“亂攤派”。一方面不能由于感性判斷認為音樂藝術院校困難生比例不高就削減資助配比金額,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按照學生人數比例下發導致資助資金的隱形浪費。
二是音樂藝術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有特殊難度。全國專門性音樂藝術院校目前共計11家,全都坐落在一線或二線城市,城市經濟發展狀態有序良好,學費平均標準基本在一萬五千元左右,對學生人數規模普遍較少的音樂藝術院校,國家助學金的資助人數指標一般要高于已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若要“保量”完成任務就很難“保質”,甚至形成“不申請白不申請”的情形,造成資助款無形浪費的同時,也失去了其資助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是精準識別資助對象需要以情動人。要聚焦確實需要資助的學生,首先要加強對困難證明材料的審核,在依法依規必須資助的前提下,強化對學生家庭情況的準確調查,適時加以電話信函訪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家長和所屬民政部門取得聯系了解具體情況。其次,需要對學生在校期間的收支情況加以統計,特別是音樂藝術院校學生因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相當比例的學生都有社會實踐收入來源,要替困難學生認認真真算一筆賬,考量其是否確實需要享受資助政策。再次是善于挖掘隱性的資助對象,高校學生資助過程中資助方的知情權、高校的管理權和其他學生的監督權對受助學生隱私權的僭越不同程度存在,另外音樂藝術院校學生普遍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加之青年期學生難以避免的攀比心理,很多學生出于“自尊”和對“隱私”的保護,不愿意向校方透露家庭經濟的真實狀況,這些學生也應加以資助,但要求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做更多耐心細致的工作,既要保護困難學生本就脆弱的心,還要將資助育人工作落實落細。
二是精準定位資助需求有助于德育效能預期到位。比經濟資助更為有效的應是自立自強的信念、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扎實專業能力的取得,絕不能理所當然地頂著“貧困”的帽子不想摘,更不能因為貧困而產生頹廢虛度的心理傾向。一方面要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認知原生家庭的現狀,既要感謝父母親人的竭力培養,也要感恩國家和社會的慷慨解囊。另一方面要強化“知貧而后勇”的教育,培養貧困學生要加倍付出努力認真且高質量地順利完成學業,樹立“自助助人”的精神,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發展性資助的理念創新完善學生資助的形式和內容,完成資助育人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三是精準安排資助形式有利于助力學生更好成才。根據不同層次的資助需求,科學合理地安排資助形式,倡導“品學兼優為導向,確保生活為基礎”的理念,按照分類指導的概念來開展學生資助工作。音樂藝術院校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在享受國家法定政策的同時要定額定量安排學生義務參與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活動,用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和社會,也更多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另一方面,要將資助款項作為一種資源盡可能合理分配到每一名需要資助的學生,既有層次感,又要確保合理性。
一是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分類指導,推行學生資助工作“一校一策”。按照教育部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精準資助的最新理念,保證國家資助經費有效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應適時推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一校一策”。目前的現狀是學生人數在一萬到兩萬的高校,資助指標明顯不足,從而借助相對公平合理的方式,試圖以加權平均的計算公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程度排序。而藝術類院校特別是音樂藝術類院校指標往往用不完,一旦擴大受助群體數量或層面,必然導致資助政策失衡,學生也將不再珍惜這在其他高校得來不易的優惠和幫扶,資助育人的主旨目標將進一步弱化。因此推行學生資助“一校一策”或對有特殊要求的音樂藝術院校分類指導勢在必行。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允許資助工作特殊性較強的音樂藝術院校每年開展困難學生情況調研,對招生指標保持相對穩定的近些年分的數據加以準確統計和分析,由學校提出相對合理的資助需求,不能僅憑在校生人數比例這種看似公平的方式來分配資助款項。由音樂藝術院校主體對當年資助需求負責落實,與具體實施情況出現小幅差距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合理安排資金流向,財政和審計部門加強對資助資金的風險防控,確保資金使用精準有效,良好發揮高校資助育人政策的重要效能。
二是加強宣傳引導,構建學校、家庭和民政部門的聯動機制。為保證資助工作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下開展,有效加強音樂藝術院校與家庭以及所屬民政部門的政策聯動十分必要。當代高校德育工作不僅是高校一家之事,作為終身教育啟發者和影響者的監護人暨學生家長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加強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長的聯絡,取得信任與支持顯得尤為必要。每年通過隨錄取通知書寄發資助政策手冊,確保每一名被錄取學生在入學之前和家長對資助政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開通資助政策熱線,以及在新生教育中開展資助政策宣講,正面準確地解讀當前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運行,以及本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特點。通過定期與受助學生家長聯系或召開專題家長會的形式,將資助政策宣傳到位,尋求家長和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理解,避免對政策的“誤讀”。與生源輻射屬地民政部門加強聯系,確保在定期回訪以及情況調查過程中取得最準確的第一手資料,為開展資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抓住重點,逐級分層開展好學生資助工作。加強對音樂藝術院校學生資助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音樂藝術院校學生基數少,相應地干部配備比例也低,有的院校的黨委學生工作部門中甚至并未單獨設置學生資助科室。學生資助工作量大,任務重,又擔負著大量資金使用的具體分配落實,每個音樂藝術院校的學生工作部門應至少配備一名分管學生資助工作的副部長,以及兩名具體工作人員(含一名主要負責的科級干部)才能保證工作的具體實施。還要加強對輔導員開展資助工作的重視,輔導員作為戰斗在學生工作第一線的重要一環,肩負著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務,是首問負責人和具體實施人,憑借著對學生具體情況的準確了解,擁有對學生資助對象識別、需求定位和形式安排的建議權和話語權,加強對輔導員資助政策的培訓和指導是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具有極端重要性。應培養輔導員做好資助政策的宣傳闡釋,資助實施的公正判斷,資助責任的重要承擔以及資助對象的教育引導等方面的工作。
[1]謝浩然.輔導員在高校“精準資助”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J].法治與社會,2016(22).
[2]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
[3]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01).
[4]屈炳昊.藝術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03).
[5]于栩平.藝術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特點及其思考[J].大眾文藝,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