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滟 袁詩蓓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綿延千年、歷久彌新,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歷經五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早已融于國人的理想追求、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入到政治、文化、經濟及社會生活等領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骨和精神面貌,對中華兒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希望,肩負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捍衛者和傳承人。當今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更是第一生產力,大學也從社會的邊沿逐漸走向社會的中心,對人類社會進步及文明傳承的作用愈來愈大,而大學精神“是決定大學質量的潛在性、源頭性、關鍵性、難以量化的因素”,所以對它的思考與研究也必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大學作為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創造傳播先進文化的場所,作為培育黨和國家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應當在考慮、思量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藍圖上,始終指向全體人類的共同前進方向,孕育和產生人們對于文化和社會的理想。因此,在深刻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思考、研究大學精神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是一座豐厚的精神寶庫。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學術界一直在討論爭奪,但總的來說,可以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大概概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探索并創造出的一種優秀文化體系,它影響著大部分國人的思想認識以及行為準則,使得社會更加的規范化和體系化。縱向來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蘊含在歷史長河里的文化基因,促進了中國文化歷史社會發展。橫向來看,它是一定社會發展環境下或創造或傳承或創新發展出來的產物,一般符合適應當時的精神訴求、符合歷史潮流的先進性,內容無所不包,涵蓋當時的文學、哲學、藝術、宗教、律法、醫學、服飾、建筑、飲食等諸多方面。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的文明結晶,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風俗風尚、道德取向、行為方式等密切聯系,從而“非常牢固地扎根于一個民族或國家的人們之中,塑造成民族的自尊、自豪感、自強精神和文化”。
雖然“大學精神”這一詞語在1998年后才被廣泛認可使用,但這一詞語所指的內涵早已存在。正如梅貽琦先生提出觀點,當代大學制度溯源于西方,并指出中西方大學教育制度雖不同,但“就其精神言,則文明人類之經驗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由此可知,中西方大學精神應存在共性與共通之處。大學精神的內涵具體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研究學術的探索精神
作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大學自1816年誕生以來,就一直以研究學術、鉆研教學為己任,知名大學更是以豐厚學術、科研成果等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征。而大學教師不僅僅傳道授業,也必須是一個研究者,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成熟、獨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輕人,大學生也不應單純地接受知識,更應以探索學問為己任。
2.“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
大學是一個社會道德與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氣質,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并孜孜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傳統典籍四書中的《大學》,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開宗明義的指出高等教育的方向與目的是“止于至善”,以“善”引導,來達到“善”。大學不僅以自身純潔的德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更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改造社會、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為社會德性的捍衛者與提升者,領導著社會德性的發展方向。
3.引導社會的批判精神
大學精神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人自身的幸福與無限發展可能性的追尋,而世界上并沒有絕對永恒的真理,人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理論本身也有可錯性。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人們應當不唯書、不唯上,不屈從外來壓力和長官意志。在判斷社會現象的是非時,大學以“價值中立”為趨向和導向,在進行深刻思考的基礎上,把握時代脈搏,超越黨派、群體、地域的利益,不為功利所誘,獲得客觀、公正的結論。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在長期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并為師生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自我意識。它是反映大學歷史傳統、文化品位、特征風貌的精神文化形態,既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辦學宗旨、校園文化,又體現師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中國的大學精神從來不是無水之源、無根之木,雖然其大學體制源自西方,但它卻生長發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片熱土上。翻開歷史的長卷,作為高等學府的象征——大學,可以追溯到西周天子的辟雍、諸侯的泮宮和民間的稷下學宮,也可以從唐宋時期的國子監、白鹿洞書院等窺見一斑。而《大學》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代人八歲習小學之禮,熟練掌握“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禮節與知識,繼而熟讀“四書五經”,曉“仁義禮智信”,通“天地君師親”,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齊治平”的學問。自古以來,大學的宗旨,就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人除了應該學會基本的文化知識和禮節外,還要不斷追求崇高的境界,達到道德的至高點。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瑰寶和結晶,凝聚著中華大地56個民族的價值共識,結締著全體神州兒女的精神桃源。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培育現代大學生的自律精神,青年一代是推進偉大工程,建設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中堅力量。在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長征路”中,正而對著“全球一體化”帶來的歐風美雨的商業化、娛樂化的“銅臭”氣息、青年一代對本土文化認同感削弱、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心理以及社會公眾文化自覺意識的缺乏等困境。因此,針對以上困境,十九大報告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樹立文化自信。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之為大學的根本所在。以當代大學生為首的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正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大學精神對于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建設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孝道文化中折射的向善、敬親、奉養、立身等內涵,一旦作為大學精神的內核,便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攻占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高地,學校綜合運用時尚、情感、藝術元素,讓大學生通過“聽、看、說、寫、行”等方式參與到孝行的每一個環節,在孝行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
要深刻把握育人教學規律,依托大學專業學科素養,扎扎實實研讀學習中華經典,提取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要避免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炒作,避免急功近利地去肢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一批具備深厚國學功底的名師,組建跨學科、多元化的人文社會科學隊伍,讓老師走上講臺,講好一門“金牌”課,集中力量做好一個或幾個方向的研究,老師隊伍讀原文、學原著、深研究,原汁原味、全頭全尾地解讀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引導青年品味了解優秀傳統文化。
要深刻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讓學生一頭扎進“故紙堆”,也不僅僅是一味講究“復古”,埋頭苦讀圣賢書,而是融入新時代的時代強音,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文化前進方向,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程,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性,追溯本源,傳承創新大學精神,以時代思潮質化文化生命,實現雙向發展。
要深刻把握青年學生成長規律,把握他們身為90后的新特點,發散思維,以微信、微博、QQ、網站等網絡平臺為抓手,運用現代語言和傳播方式,開發一批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校園文化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勵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工作下沉基層班團,讓學生主動表達訴求和需求。搭建平臺,做好精品、特色平臺,給學生機會身體力行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光大,將會使大學精神變得更加厚重和豐滿,大學精神的注入和補給,將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得更加靈動和創新。習近平同志也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在發展的道路上容易迷茫甚至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青年從傳統中汲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但傳統文化的作用范圍仍然相對有限,因此,需要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完善與補充,才能實現對學生人格的完善與品格的健全。優秀傳統文化如同撥開迷霧的清風,讓當代大學生明確自己目標,掌握正確方法與途徑,樹立正確的大學精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建設當代大學精神的需求,更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在傳承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更要注重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在現在社會落地生根,并把它種植在現代的文化沃土中,以先進文化代表的大學精神為沃灌,為自己搭建實現人生出彩的平臺。
[1]楊萬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7.
[2]鄧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16.
[3]馮啟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信陽師范學院碩士論文,2016-03-01.
[4]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未來與發展,2000-12-15.
[5]論大學精神.互聯網文檔資源(http://wenku.baidu.c),2017-1-23.
[6]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未來與發展,2000-12-15.
[7]王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的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17.
[8]劉堯.大學非寧靜無以致遠.民主與科學,2012-06-20.
[9]孫曉琦.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