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涵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520)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習近平根據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情況,對社會治理進行了加強與完善,對社會治理體制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完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以及新的要求,為社會治理的思想體系增添了新的內容。對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進行學習與研究,可以了解新時期我國社會治理的目標、原則以及治理途徑,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對十八大精神進行貫徹落實,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在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當中,其社會治理目標在于建設平安中國。沒有平安就談不上幸福,所以在建設幸福中國過程中,需要將建設平安中國作為前提條件。習近平強調,平安不僅是重要的民生,同時也屬于一個基本發(fā)展環(huán)境。習近平指出,應該對十八大精神進行貫徹落實,將源頭治理、法治治理、系統治理以及綜合治理進行有效結合,對各種深層次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對社會治理進行創(chuàng)新,對社會治理體系進行完善,提升平安中國建設水準,進而提升人民的安全感[1]。
社會治理原則是以人為本。習近平強調,要想對社會治理進行完善,關鍵之處在于對體制進行創(chuàng)新,其核心之處在于人,社會安定有序的前提條件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同時他也強調,社會管理就是服務于人、管理于人。社會中各個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都是服務于群眾,所有管理工作的目的都在于為群眾謀利益。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群眾工作屬于社會管理基礎。在習近平的社會治理思想當中,對社會治理本質、社會治理著力點等進行了闡述,對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方向進行了明確。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為人民提供優(yōu)質的社會服務,堅持群眾路線,對民生進行保障與改善。
以人為本屬于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社會治理的主線在于堅持以人為本,為人民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要想實現社會治理目標,就必須將人民群眾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在改善社會治理的基礎上,對各種社會矛盾進行有效解決,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有效協調,進而為人民營造和諧、舒適的生活氛圍。
習近平強調,黨的群眾路線是根本工作路線,需要對其進行全面貫徹落實。各級領導干部應該將工作重心下移,融入到群眾當中,傾聽他們的呼聲,對他們的愿望進行反映,對群眾的疾苦予以關心,同時也要對群眾的意見、建議等進行充分考慮,從他們當中汲取營養(yǎng),進而做好群眾工作。對群眾路線進行貫徹落實,需要明確時代的發(fā)展對群眾工作的要求,對群眾工作途徑進行不斷探索與改進,將群眾工作和社會治理進行有效結合,從源頭上對社會矛盾進行化解,進而增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堅持以人為本,應該對民生進行保障與改善。民生關乎著民心,屬于人民幸福之基。習近平指出,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社會治理的成果在于老百姓是否獲得了實惠,他們的生活質量是否獲得了改善,他們的權益是否獲得了保障。現階段,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就在于民生問題。所以,改善社會治理就是對民生進行改善,對民生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保障群眾生活的權益,維護群眾生活的秩序,化解群眾生活的矛盾,進而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強調,改善民生應該抓住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處理好與群眾有關的每一件事情,鍥而不舍、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在改善民生時,應該重點關注困難群眾,體會他們的疾苦,盡最大努力為他們排憂解難。應該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少做錦上添花虛功。在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的基礎上,實現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以及住有所居的社會主義新局面[2]。
社會治理與傳統社會管理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前者屬于一種超越,是后者的升級與轉型。習近平曾強調,治理與管理雖是一字之差,但是體現的卻是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以及源頭治理。在他的論述當中,強調了治理的優(yōu)越性,為社會治理的改善指明了方向。
要想對社會治理進行改善,就需要堅持系統治理,通過協同共治的方式,增強社會治理的合力。對于社會治理而言,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復雜性與綜合性,屬于一項包含很多方面的系統工程。所以在進行治理時,應該具備系統治理理念,將政府部門作為導向,引導社會各層進行積極參與,將政府治理、社會自主調節(jié)以及居民自治等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增強社會治理效果。習近平強調,黨的領導屬于社會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特征,可以作為社會治理的動力來源與組織保障。在改善社會治理過程當中,需要堅持黨的領導,進而明確社會治理方向。在堅持黨的領導過程中,應該全面發(fā)揮各級黨委的核心作用,對各層黨組織以及廣大黨員等進行正確引導,進而壯大社會治理力量。同時也要轉變政府職能,對社會與市場之間的
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對宏觀調控體系進行完善,對公共服務與市場活動監(jiān)管等進行優(yōu)化,通過各種手段與力量全面實現社會治理職能。對于政府而言,應該明確自己的管轄范圍與內容,在此基礎上管好、管到位,適當交給市場以及社會等一些權利,進而對社會進行高效治理。注重社會的自我調節(jié)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創(chuàng)造性與積極性,對社會組織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等的優(yōu)勢及特點進行充分利用,以確保社會能夠自我調整與規(guī)范。另外,也應該注重居民自治作用,引導他們對社會治理進行積極參與,增加他們的治理范圍與途徑,讓他們可以依法對自己的事情進行有效處理。
對社會治理進行改善與加強,需要堅持依法治理。習近平強調,要想實現國家治理能力以及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就必須增強對法治問題的重視,采取有效手段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同時他也指出,要增強法律的權威地位,對群眾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維護。將法治實踐和法制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對依法治理活動進行廣泛開展,提升國家的法治化水平。在改善社會治理過程中,應該具備依法治理理念,通過法治精神對社會治理進行正確引導,通過法治思維對社會治理進行科學謀劃,通過法治方式對社會難題進行有效破解,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對社會治理進行加強與改善,應該未雨綢繆,堅持源頭治理,進而對社會矛盾進行有效預防與解決,對社會風險進行有效化解。現階段,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深層次矛盾,進而引發(fā)了很多社會問題。所以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應該堅持源頭治理,將社會化服務和網絡化管理作為導向,對服務管理平臺進行完善,對群眾需求進行有效反映與協調,從源頭上對社會矛盾進行預防。習近平曾強調,各部門都應注重風險研判,重視源頭治理,爭取在萌芽狀態(tài)就對各種矛盾糾紛進行化解,避免由小生大,釀成大禍。在源頭治理過程中,應將治本與治標進行有效結合,重在治本,對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以及民生改善等進行統籌規(guī)劃,從源頭上對社會矛盾進行預防與化解,將源頭治理、應急處置以及動態(tài)管理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對社會治理體制進行完善。
對社會治理進行加強與改善,應該堅持綜合治理,實行多管齊下,對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等進行破解。社會治理涉及到了眾多領域,包含各種各樣的利益與社會關系。現階段,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要想對這些問題進行重點解決,就必須將問題作為導向,對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道德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以及文化手段等進行綜合運用,進而對社會中的各個問題進行攻克、破解[3]。
總而言之,社會治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每一位中華兒女來說,都應該對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進行分析與學習,對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貫徹落實。在明確社會治理的目標和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種社會治理途徑,用系統性與綜合性的思維進行治理,從源頭上進行治理,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治理,進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社會的安定有序。
[1]劉愛軍,段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善民生與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J].理論探討,2018(01):16-21.
[2]劉峰.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的社會治理思想[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9):71-72.
[3]楊炯毅.問題意識導向下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研究[J].理論觀察,2017(0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