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亞楠
(上海市委黨校,上海 200030)
第三世界國家在面臨政治秩序變遷時,實現社會穩定的方法是建立強有力的政黨,他認為政黨能有效地帶來社會穩定。作者在比較了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之后,認為兩黨制是最理想的政黨,“兩黨制能有效地使政治兩極化成為制度并使之緩和”,“在一黨制下,政治領袖主宰社會勢力,在多黨制下,社會勢力則主宰政黨,而兩黨制卻與社會勢力和政黨之間維持著一種更為公平的均勢”[1],“它既深深地植根于民意選擇的吸引力之中,也同樣深深地植根于政治穩定地需要之中”[2]。即不同于一黨制的政黨,主宰社會勢力也無需多建立政黨,兩黨制能有限地使政治兩極化成為制度并使之得以緩和。他認為雖然兩黨制最為穩定,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一黨制更符合社會實際情況。
亨廷頓相信,只有一個強大的政黨才能建立和執行好一個好的制度,這個政黨有能力去推行制度化的公共利益,它能把超越地域思想的對國家忠誠和民族認同推行開來,成為維系全國全社會各種力量的樞紐和紐帶。那這種能夠吸引和協調多方面勢力和力量的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作者認為,公共利益應該是大體上能夠代表國家和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根本、長遠利益的事物,“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制度的利益。它是由于政府組織的制度化而創造和產生出來的”。制度化的結果必然帶來穩定,穩定就成為利益所在,而制度作為穩定性的存在,其利益更多的是著眼未來、“防患未然”,所以制度并不是某機構某官員所關切的眼前利益,“凡是對總統有利的,對國家也有利”,由此看來,相應的職權擴張對整體利益大有裨益之處。在這里所討論大多數是人數上的絕大多數并不是既得利益的絕大多數,因而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抵觸、誤解和扼殺,這個時候,一個積極而且強力的政黨才能克服困難推動公共利益的發展。在所謂民主國家,民眾名義上享有完全的政治權利,但事實上民眾只是根據規則表達自己的意愿,而專業的政治家則從事具體工作,事實上使得政治活動成為了一種疏遠一般公民的專業活動。
最后,亨廷頓指出了組織在政治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身處正在實現現代化之中的當今世界,誰能組織政治,誰就能掌握未來?!焙m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國民黨的民主是多和少的問題,共產黨的民主是有和無的問題。結合亨廷頓的話語,我思考之后發現,任何全國性政黨都是民主的政黨,只有獲得廣泛民眾支持或獲得社會主導階級支持才能獲得全國性政權。”民主,人民當家做主,人民的對立面是敵人,敵人是沒有政治參與的權利的,不在民主的范圍之內。而所謂專政也只是將政治參與納入政黨提供的制度化框架之中,這種制度化的框架正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或處于現代化中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石。所以說,與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相比,共產黨國家的政黨制度其民主表現形式易讓人產生誤解,但更貼近民主本質。主從政黨制和一黨制的共同特點是只有一個政黨具有統治能力;不同的是,主從政黨制允許反對黨的存在,并會對反對黨的意見做出反應,而一黨制則沒有反對黨的存在。初看主從政黨制想的不是國民黨而是今天的共產黨,但我國的政黨制度中是不存在反對黨的概念的,我黨與其他黨派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合作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誤解,是因為其他黨派不可能具有統治能力,且我黨尊重其他黨派的意見,有主從的意味。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一種全新的政黨制度,其發展軌跡沒有先例可尋,但其發展內涵是符合政治價值的。正如亨廷頓所言:“組織是通向政治權力之路,也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而也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
強大的政黨與政治穩定,除了政黨有良好的組織能力或者動員能力之外,應該還包括對民眾意識形態的控制。這是講的現代國家中,拓展到以前的封建社會,趙鼎新指出,清朝末期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如果沒有西方國家的入侵,可能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產生工業資本主義。因為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控制著地方官員、制度、經濟和資源,強大的中央政府不喜歡那種會產生分支性和發展性力量的商業,所以即使有市場社會,但不會有造成人心和社會不穩定的工業資本。雖然強大中央集權的下的社會很穩定,但是卻少了發展。
總之,根據亨廷頓的觀點,要在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實現政治穩定,必須需要由強大的政黨建立強大的權威政府,這個權威政府通過發揮政黨的動員和組織功能,又能力制衡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之間的關系。在政治變遷中,政府要平衡經濟與政治發展、肅清腐化、制衡暴力與動蕩,不斷增強政黨的力量,完善政治制度化,這樣才會有效地維持國家的政治穩定。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孫景宇.利益集團與制度變遷——對轉型之謎的一個解析.江蘇社會科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