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敏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我國歷代領導人都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積極探索適合我國人才發展的道路,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人才觀。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將人民性、實踐性、現實性三者統一起來,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致力于培養為廣大人民服務的人才隊伍。我國歷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工作,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都把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傳承與創新,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代領導集團針對不同時期我國的歷史任務和社會特點,在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既各具特色又一脈相承的人才觀。
毛澤東在革命戰爭年代將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才觀。他把思想教育作為管理人才的根本,堅持“又紅又專”的核心,符合革命建設時期的人才選拔與培養要求。毛澤東的人才觀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基本思想,又符合當時我國的具體實際,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人才思想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思想,關鍵內容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指出人才問題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安危。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為人才的培養、選拔與任用提供廣闊的環境。鄧小平還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要求,以解放思想,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穩抓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塑造可用之才。
1995年,江澤民同志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為人才的開發與培養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根據時代特征和改革開放不斷發展的要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四個尊重”的人才發展戰略,都更加有利于選拔人才和社會進步,也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才觀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時代內涵。
進入21世紀,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我國人才工作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胡錦濤為領導的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站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立場上,這同馬克思主義人才觀一脈相承。要統籌協調人才培養和其他各方面發展的關系,把我國從一個人力資源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習近平的人才思想主要包含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論述中,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理論,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也深化了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人才觀。
隨著當今國際局勢的變化,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利用人才,都成為制約中國化民族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國歷來有求才、愛才之說。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加需要呼喚人才造就人才。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充分認識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動力。
長期以來,我國技術創新困難重重,技術創新人才匱乏,隊伍建設緩慢,社會創新氛圍較淡。要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大力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提高我國人才隊伍的質量。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的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頗豐,我黨繼續以培養造就高層次的創新人才為重點,發展人才工作。
我國繼續推進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要繼續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讓每位人才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職位,恰到好處的發揮作用,這樣才能發展并建設一支高質量的人才隊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習近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同時也體現了我國開放的人才政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人才逐漸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黨的領導集體越來越意識到人才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意識到要為各類人才的發展提供一個優良的發展環境。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不斷供人才支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國際國內人才培養的交流與借鑒,把各方面的人才都聚集起來,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新的力量。此外,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針對海外歸國的知識分子和外國友人制定相應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來我國工作。
[1]盧黎歌,李英豪,岳瀟.習近平人才思想及其價值意蘊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8(01):37-41.
[2]唐斌,羅洪鐵.習近平人才思想研究[J].探索,2015(03):15-18.
[3]洪瑩.人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利保障[J].人民論壇,2016(09):54-55.
[4]孫安寧.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傳承與創新[J].人民論壇,2012(06):182-183.
[5]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