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云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國際在線2014年9月發布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六大思維方法》中指出:“底線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線、是事物質變的臨界點。一旦突破底線,就會出現無法接受的壞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李崇富在《論治國理政的“底線思維”》一文中強調:學習和堅持“底線思維”,對于全黨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治國理政中增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是必要而有益的。在人們思想觀念中應當具有明確的“底線意識”和對各種“底線”的敬畏,以期在行動上時刻清醒地保持和增強堅守“底線”的堅定性與自覺性。
筆者以為,底線思維揚棄了“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思維方式,唯物而辯證,根本且唯一,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概念相對應。深入研究并自覺運用這一思維方式,對于我們檢驗真理、豐富認識、指導實踐,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條基本規律。這里無不透漏出底線思維的原則和身影。譬如說,對立統一規律,又稱之為矛盾的規律,其底線思維在于存在著A物質與B物質,并且兩者在某些方面是對立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又是統一的;再譬如說,質量互變規律,也叫量變質變規律。其底線思維在于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事物發生質的變化,這里的一定程度,即舊物在它發展過程中到達其底線、界限,繼續下去只會形成新質;再譬如說,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說,整個發展過程經歷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肯定到否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肯定)這些過程都是底線思維在起著重要作用。底線思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筆者是在哲學的最高意義上來使用這一概念的。
因此,底線思維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既“有畏”,更“有為”。底線思維與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強調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起著重要作用。但底線思維又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概念,涵蓋上述思維方式,是對上述思維方式的科學抽象,關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哲學基本問題。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底線思維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學思維習慣的繼承,也是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合理思維方式的借鑒;不僅是習近平同志個人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的充分體現,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底線思維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蘊含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相關論述中,貫穿于各方面,形成了一個堅持真理、修正謬誤、特色鮮明的清晰架構。
具體包括:在國有企業方面不斷做強做優;在現代企業制度方面繼續健全完善;在國有資本方面堅持優化調整;更要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確保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助推公有制經濟穩健發展。
能夠看到的是,我國的綜合國力取得顯著提升,社會財富積累不斷增加,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正是這樣的變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的變化?;ヂ摼W技術的廣泛運用、大數據推送的不斷更新,國民對世界的認知遠超以前,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領域內要有主動作為,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要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自覺抵制腐朽、粗俗文化的侵蝕。
社會建設包含著方方面面,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在生產、食品、公共等各個方面都要時刻保持警醒,及時主動化解社會矛盾,靈活主動地應對變化莫測的現實情況,積極主動地應對并解決出現的各類問題,降低社會風險,最大效益處理好復雜的現實環境。
90后似乎還能回憶起年少無知時期下河捕魚的小插曲,而現在城市里的10后的生活中到處充盈著現代化的痕跡??焖侔l展著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導致陶淵明似的歸隱山林、田園風光生活越來越成為空想。資源約束日益明顯、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居家生活的重要標準。這充分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保護環境,加強生態環境支撐力是一件對人民群眾有交代、對子孫后代負責任、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大事,我們必須認真地做。
底線思維的透視對黨員、對個人的啟示也很大。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看到、說到“底線”這個詞,也在有意無意間運用底線思維來解決問題,它既是明確的規定,是不可逾越的紅線、警戒線、限制范圍和約束框架;又是隱形的指示,指導我們為力爭最好結果做好所有準備。全體黨員、所有人民在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應該牢固樹立道德底線和黨紀國法底線:必須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必須維護國家的團結、必須遵循組織程序、必須服從組織決定、不做任何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事情。
[1]人民網.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維[N].人民日報,2013-01-15(4).
[2]王海,甄巍然.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底線思維”透析[J].河北大學學報,2014,11(3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