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
(陜西省銅川礦務局第一中學,陜西 銅川 727000)
民俗學現在已經成為一門現代社會科學,故名思議,它的產生源于現實生活;民俗氣息充斥著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生活的各個區域都可以感受到民俗和文化相交融的魅力。民俗意識的恢復,使得民俗意象在不斷的恢復,民眾的生活景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態勢。
文化孕育于生活之中,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方面,人類的生存環境好比廣博的海洋,五顏六色、五彩繽紛。英語文化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各種思考的方式,價值取向等等;我們在學習英語文化時,如果忽視了英語文化背景就會對這個知識產生誤解,不會學到語言的精華所在,民俗意識在英語文化中是其重要依托。在進行跨文化的交流時,中國人從小接受中國式教育往往習慣于以中國文化的思維來看待問題,但是如果單純以中國的思維習慣看英語文化必然會導致對文化的誤解。語言承載著文化,文化創造出語言,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事實上,我們如果想要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首先要掌握這個民族的文化,而民俗意識作為文化底蘊的載體,是英語文化的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文化的引入讓我們也開創了全新的視角,以英語語言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中國民俗文化,文化之間吸收融合,可以實現中西文化的進一步交流。那么語言和文化更加密不可分。
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語言承載文化,文化滲透語言。反過來可知,如果把英語語言作為一種工具,讓民俗意識與英語文化相結合,才會真正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
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中西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語言的教育和學習依托于文化之間的發揚和傳承。可以說,語言是和文化依托而立,不是孤立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當然民俗意識不同對語言的影響程度也就不一樣了。民俗意識作為文化的典型象征,在了解學習英語語言甚至英語文化的同時民俗意識不可缺失,不同區域有不同民俗習慣,這些在我們學習英語文化中所必須具備的。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的實現,我國整體競爭水平不斷提升,同時與世界關系更加密切,跨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重要,所謂入鄉隨俗,民俗意識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具備的。當然,英語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是對英語語言這方面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最重要的在于培養跨文化意識,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最新的時尚動態,同時在以英語語言的基礎上提高我們的溝通技巧,真正做到在跨文化交流意識的發展中實現新的飛躍,進而推動文化更好的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帕,促進中西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具有民俗意識可以視通萬里,讓豐富的文化浸染語言的載體。文化存在于社會各個角落,學生民俗意識的培養不應只限于課內,應該走出教室體驗課堂外的文化,對于學生文化的滲透是一個完美蛻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探求知識到不斷積累的過程。那么民俗作為生活習慣,具有民俗意識也就相當于了解生活,深入生活,融入生活,以民俗意識學習更有助于英語的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才是最佳英語文化的交流與學習的辦法。
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傳播民俗意識。它的傳播以英語語言為載體。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那么民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是我們最珍貴的遺產,需要我們保護與發揚。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文化遺產作為民俗文化的象征,我們要去加以利用,要加強規劃,組織大型中外文化物質遺產參觀與交流,利用科技手段加以宣傳共同保護。
盡量將民俗意識的培養和英語教學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在體驗學習的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既學會語言、又懂得生活習慣的常識,既拓展視野、又提高對中外文化融合碰撞所產生的濃厚興趣,這是教學所要達到的較高境界。教育是將民俗意識與英語交流相結合的重要渠道,密切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實際際讓學生體會知識源于生活,因此多創造一些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實踐的途徑,以民俗意識的滲透來加強對英語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更接近真實,更加生動;還要多引導學生多渠道了解民俗意識來學習英語文化,這才會真正實現教學相通。教師要改變那種古板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努力探索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
使民俗文化走入世界,為民俗文化走入世界舞臺提供一個平臺,通過英語語言翻譯改造和發展中國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習俗禮教,開展豐富多樣以英語為載體的、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培養民俗意識,保持中華民族民俗文化和優秀精神的發揚和傳承。通過溝通與交流使民俗意識滲透到英語文化中,實現跨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1]高俊成.民俗文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2]張巨成.淺談中國民俗文化的特色與整合[J].云南學術探索,1994(04).
[3]???民俗文化與英語教學[J].上海大學學報,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