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利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馬克思說過:“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①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在中華大地上啟動了文明同化進程,并且總是較為先進的文明戰勝較為落后的文明。翻開中國遠古歷史,有記錄第一場大戰是“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②,它有很多我們所不熟知的歷史細節。黃帝是距今約4500年前生活在當今河南西北部、山西陜西南部、甘肅東部的古代夏族部落首領,蚩尤是同時期活動在河南南部、湖南和湖北的黎族部落首領,夏族屬較先進文明,黎族屬較落后文明。這場戰爭起因是蚩尤趁北方夏族衰落,入主中原,實行嚴酷統治,激起夏族不滿,夏族英雄黃帝奮起反抗,帶領夏族將蚩尤擊敗,爾后將黎族納入統治,最終實現對黎族的同化,這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最早的較高文明征服較低文明的故事,開創了中華民族文明同化的先河。
公元1279年,中原宋王朝與北方蒙古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在今廣東省江門市附近的崖山進行了一場曠世大戰,大戰的結果以少數民族的勝利告終,南宋大臣陸秀夫背著皇帝縱身一躍,宣告著中原宋王朝的滅亡。“崖山之后無中華”是根據日本記載的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是日本人炮制的觀點,日本學者就此認為中華文明已經斷絕,日本才是漢唐文化的繼承者,妄圖在文化上對中華民族形成優越性,一些西方和少數中國學者甚至也這樣認為,比如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的《后秋興之十三》這樣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與其意義相近的還有“明亡之后無華夏”,此種論調很具有迷惑性,但其本質都是以偏概全,用政治上的毀滅來認定其文明的毀滅,是歷史的虛無主義。
這種觀點在當下仍具一定影響力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歷史原因。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飽受列強欺凌,西方文明第一次戰勝東方文明,在飽受欺凌的百年中,列強除軍事殖民,還進行嚴重的文化入侵,造成中國人對自身文明優越性產生懷疑;第二,意識形態斗爭。當前網絡輿論環境下,受境外敵對勢力指使或為博取知名度的網絡紅人、大V,惡意歪曲歷史,鼓吹歷史虛無主義,故意營造錯誤輿論,搞亂人民思想,妄圖從思想上對中國人拔根去魂,使群眾對已有歷史定論和官方說法產生懷疑;第三,歷史知識的缺乏。網絡時代,快餐化閱讀已經成為常態,當代人往往對中國歷史不甚了解,我們有著五千多年的燦爛歷史,除專門研究者,能夠準確說出中國朝代更替順序的人少之又少,故對此類隔斷中華文明歷史的論調盲從趨附。時至今日,依然有人主張拋棄中華文明的傳統,鼓吹全面西化,說到底是不了解我們的民族和歷史,不知道她是怎么來的,如果把中國近代史當做一個王朝的沒落和另一個新生時代的開始,就會對中華文明充滿著無比的欽佩和熱愛,因為她總在自己快要死亡時,從舊社會母體中再次獲得新生。
這種觀念迷惑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以封建王朝代替華夏文明,以政治毀滅標志文明毀滅。宋朝、明朝,都是由我國歷史上以漢族人為主體建立的封建政權,是一個政治歷史概念,代表著某一時期中華大地上漢族占據著政治體系的中心,而中華、華夏是一個文化、地域概念,是指生活在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渤海,北至黑龍江,西至天山、塔克拉瑪干沙漠和青藏高原,南抵橫斷山脈這樣一個地區內,各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集合體。前者是政治概念,后者是文化概念,顯然不能等同。所以,宋朝不是中華,明朝也不是華夏。很顯然,不能因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政治體制的毀滅,就武斷地認為整個區域歷史文明進程的中斷,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中華文明是一個有著龐大人口和廣袤土地的文明,時至今日,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中國歷史一再證明,一個朝代的滅亡并不決定中華文明的衰落,像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一次挫折和跌倒只是為下一次崛起做準備,宋明滅亡并非中華文明的中斷。
其二,以精英歷史掩蓋群眾歷史。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而不是由少數政治精英創造的,以宋朝為例,崖山二十萬軍民,相比宋朝區域內近億龐大人口只是極少一部分,真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依然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因二十萬軍民和小部分政治精英的死亡,就讓一億絕大多數人民“被”死亡,顯然不符合邏輯和歷史事實。明朝的情況也是如此,宋明的斷絕,只是一個王朝的興衰,中華大地上億萬人民群眾還在創造歷史,繼續前進,所以宋明滅亡并不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斷絕。
其三,以儒釋文化囊括中華文化。日本為從文化上征服中國,與“崖山之后無中華”、“明亡之后無華夏”一起,日本自稱漢唐文化的正朔,認為其繼承了中華文明。但從文字角度講,日本借鑒漢字創造了日本文字,完全不再是漢字的原來模樣,文字是文化的載體,連文字都沒有繼承下來,何談繼承中華文明,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從文化角度講,鑒真東渡向日本傳播佛教,日本人到唐朝主要還是學習儒學,仿照唐朝政治制度建國,學習唐朝禮儀、服飾,但中華文明百家爭鳴,從來不是一家之言就能囊括,日本不過學去了部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弱水三千,日本不過只飲了一瓢。
其四,以漢族文明代替中華文明。中國所記載官方歷史,幾乎都是中原王朝歷史,而中原王朝又以漢族為主,中國歷史,不是夏商周至唐宋元明清等幾十家王朝所記載的歷史,了解這些王朝的歷史,并不等于真正懂得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五千年來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56個民族的歷史,各民族都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彼此間從五千年前就開始了相互交往和文明融合進程,中華民族并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一個多樣化的民族,即便是漢族也不是單一種族,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夏、夷、苗、黎之后,中原大地上各民族繁衍生息,一直都在不斷進行著文明的融合和發展,到了漢代基本形成統一的文化相互認同的民族,所以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民自稱為漢族。宋明時期的漢族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中華文明的全部,即便宋明滅亡,也不代表中華文明的滅亡。
文明的存續有幾個最基本要素。首先是人口,沒有人的存在就無所謂文明,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具有龐大的人口數量;其次要有土地,億萬人民群眾在土地上的勞動創造了文明,中華文明西北是荒漠高原,東南是大海叢林,地理位置適合文明存續;第三要有文字,一個沒有文字的文明,即便曾經存在過,也失去了繼續存在的能力;第四,要有連續性,事實證明中華民族的種族血脈和文化傳統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所以,以上基本要素中國完全具備。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直在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今天,我們依然能夠識別出數千年前的漢字,還繼承著祖先的風俗習慣,占中華大地上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直到今天,依然還在這片土地上勞動著,創造著歷史,中華文明的血脈一刻也沒有停息一直在延續著。
相比古埃及人、古印度人的文字已經無人能識,古代蘇美爾人的血脈已經無處尋覓,瑪雅文明湮滅在茂密叢林之中。如今,這些文明古國土地上的人們,信奉著伊斯蘭、教基督和天主教,使用著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只有古老的遺跡能夠證明這些文明曾經存在過,而他們已經斷絕,唯有中華文明,即便遭受打擊,也一直未曾滅亡,中華文明完全具備文明存續的要素和特征,它的文明是連續的。
一個不自知的民族,肯定不是自信的民族,它不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邁向何方,漫無目的地前進,終究會消失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當下我們之所以對自身文明連續性產生質疑,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偉大歷史,曾經的屈辱使我們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懷疑,類似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才找到滋生的土壤,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兩者密不可分,其實,我們是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
1792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以給乾隆祝壽為名,派遣馬戛爾尼前往中國通商,乾隆皇帝給他回信的國書中一開始這樣寫道:“咨而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③這句話的意思是,聽說你們的國王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卻非常向往我們的文化…乾隆皇帝的用詞,首先并不是以國家的帝王自居,而是以華夏文化代表自居,從這里可以看出,兩百年前甚至更早以前,我們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是多么自信。中華文明,從來都不是以軍事上的征服為榮,而是以文化上的認同作為最崇高的政治追求。近代以來積貧積弱,是一個王朝衰落遇到世界列強的崛起,讓中華民族遭受了百年屈辱,但中華民族正是在這樣不斷地興衰更替中砥礪前行,始終延續著文明的進程,我們不需要清朝統治階級的高傲自大、閉關自守,而是應該繼承我們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強大自信。
習主席指出: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民族復興的能力和信心”④。一百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一百年后的中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并且距離第一越來越近,各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各種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遠超世界各國,中國天眼、高鐵、載人航天、超級計算機、深海探測等等科學技術領先世界,這是中華文明優越性的最好證明。他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⑤當今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競相登場,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沒有對自身文化的強大自信,我們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再次屹立于世界中心。
長城內外皆中國,中華民族皆華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明,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綿延不絕、永續流傳。
注 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47頁.
②臺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 上古-春秋(上)第一卷第二章 夏族集團對黎苗之戰爭.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2-27.
③[清]國史館.大清歷朝實錄.中華書局,2012-11-30.大清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圣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三十四 乾隆五十八年條.
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7周年的講話》,2014-8-1.
⑤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