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曼 江旭恒
(1.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2.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 201418)
高校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發揮了一定的協調性和引導性作用,可以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緊跟黨的步伐,培養符合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的接班人,并為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發揮人才培養基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此新的歷史背景下,高校在培養和教育人才的過程中,需提高黨組織建設力度,加強青年學生的群眾基礎,引導優秀的學生進入到黨組織內部,提高他們的信仰,并極具服務社會的精神,最終成為黨的新生力量。這樣也可提高高校黨組織的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筆者經過分析和調查后發現,“支部建在班上”這一設想對于高校黨建工作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還是相對可行的方案,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還能加快高校黨組織建設的步伐,營造良好的黨建風氣,而后筆者針對“支部建在班上”的落實方式進行分析。
班級內部黨支部的建設環節,需要圍繞著班級內部、高校亦或是院校等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具體要求等,將班級黨支部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做好班級黨支部的籌建,尤其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更應如此,學生黨員的發展對象以及黨員規模仍需進一步確定和拓展,如若學生的基本條件未能達到實際要求,則可以建立年級黨支部,安排黨員教師擔任班級黨支部的小組長,對黨支部的相關工作進行支持和引導,直到黨員內部人員充足,與此同時,組織建設條件也趨于成熟,此時可以推選學生黨員作為黨支部書記,這樣可使得班級黨支部的組建過程更為合理、科學以及秩序,為日后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1]。
基于黨支部相對較完善的班級,要重點關注黨支部管理工作的落實,將支部活動落實到實踐中,例如,從支委會的組建層面入手,通過學生黨員自薦或是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將兩種形式進行有效組合,提高學生的思政覺悟和政治覺悟,這一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表現進行分析和考察,盡可能委任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強的學生,確保這部分學生可以得到同學的信任,充分得到他們的認可,由這部分人員擔任黨支部委員,使得選舉過程更為科學,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
例如,團支部、黨支部以及班委會等機構都要通過人員交叉任職的方式,有效提升班級、黨或是圖案組織的協作力度,達到互相配合、支持的效果,將黨支部作為核心點,使工作的落實更為秩序,增強整個班集體的歸屬感和凝聚力[2]。
“支部建在班上”可謂是高校實施全面黨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滲透思政要領的重要途徑,班級內部黨支部的構建過程中,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揮其基層組織的引導性和帶動性作用,引領黨員以及非黨員學生凝聚為一個整體,進而迸發出更加強大的力量,最終構筑一個極具思想政治理念的戰斗堡壘。
基于此,筆者認為班級內部黨支部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有長效機制的支撐,使班級內部黨支部的發展更加協調和規范,為其提供制度上的約束和保障,可以發揮黨支部的作用,使班級體具備成長的動力、凝聚力和發展的活力。在此過程中,也要注重思想建設工作的開展,搞好作風建設,不可將班級黨支部的發展僅停留在表層,而是要切合實際落實黨建活動,要求班集體內部人員參與其中,針對具體問題不斷的交流和探討,增強同學之間的情感,實現深層次的思想交流,使得黨支部建設力度得以增強,為高校的長遠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發揮黨建工作的作用[3]。
綜上所述,高校的運作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并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想引導,加強黨建工作力度,肩負自身的社會責任,使得學生更具政治覺悟,為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鋪墊,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筆者認為高校實施班級黨支部組建工作具有必然性,這樣可使黨建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令學生感受黨的領導,發揮黨的影響力,最終也可不斷的拓展學生黨員隊伍的規模,進而為黨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張星玉.初探高校基層黨組織對成員的量化考評——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管理學院學生二支部為例[J].卷宗,2016,15(11):480-482.
[2]高原,楊昌鳴,韓薇,等.探索“三二三一”學生支部發展黨員新機制北京工業大學建規學院學生基層黨支部創新案例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26(2):1-2.
[3]史彩華,聶林軍,陳柏寒,等.高校基層黨組織在教學研究中的作用與意義——以長江大學農學院黨組織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27(2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