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斌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我愛太極拳,太極拳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天我都享受著太極拳帶來的身體和精神上的愉悅,三十年來回想起我學拳的經歷,三次開眼界讓我步入太極殿堂。
自學套路,初識太極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照著太極拳書籍將一套楊式85式太極拳給啃下來了。到了九十年代有了太極拳的影視光盤,通過光盤我才知道太極拳可以表現的這么美,讓我大開眼界,太極皇后高佳敏,太極王子陳思坦就是我心中的標桿。我如饑似渴地模仿、練習,很快就學會了四十二式太極拳和劍,接著又開始學習各派太極拳的競賽套路。就這樣兩三年的時間我把陳、楊、武、孫、吳、趙堡、武當太極基本學完,并多次在省市地區太極拳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這樣找我學拳的人也多了,為此我很得意,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太極拳高手。
拜師學藝,品嘗太極
也許是機緣,2002年由師兄引見我有幸到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拜在翟維傳恩師門下。永年老城里的拳架套路與我所見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武式太極拳完全顛覆了我對太極拳的印象,說實話當時我真的看不懂武式太極拳。我是一個模仿力極強的人,可是就那么幾個動作,如起勢、懶扎衣、提手上式、白鶴亮翅,為什么我模仿不了師兄們的拳架招勢呢!這里面肯定有原因,一天晚上師傅高興叫幾個師兄帶著我練推手,與師兄們一接手就感到全身不自在,為了站在那里不被推走各種辦法都試盡了,用大力不行被順勢借跑了,不用力也不行被跟進來了,放松站高點感覺沒有了根直接被鏟走,用勁架子壓低就覺僵硬力被借而彈出去,被師兄們“打”了一晚上也激動興奮了一晚,徹夜難眠,這才是傳說中的太極功夫啊!這一下讓我對太極拳又一次開了眼界。感謝師兄們讓我品嘗到了太極拳的味道。
由于遠離師傅,沒有師傅的指導一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練出東西來,師兄們給了我建議:“培養3—4個人,組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小圈子,營造一種氛圍,按照太極拳的要求一點一點體會,也許有可能成功”。從此我毅然拋棄先前所學,也不再參加各種太極拳比賽,按照師傅所教和師兄們的建議,一門心思專練武式太極拳,先練師傅教的37式太極拳,再練定步推手。果然兩三年時間我的拳架就有了那么一點師兄們的味道,在推手中感知對方勁力的能力越來越強,如是信心大增。
以身示拳,體悟太極
2007年得知師傅在北京教拳,我利用五一放假去請教師傅,師傅和先前一樣很少與我們推手,每次都讓我練37式,每次也都是講解糾正那幾個動作,講的最多的就是懶扎衣了,說我的圓沒劃到位,我也覺得奇怪為什么3、4年了一個圓圈還沒劃好呢!臨走的前一天晚上只有我和師傅在房間時,我冒失的問師傅:“太極拳里有氣功的東西嗎?”師傅沒應我,走到門口關上門,然后自然地站在那兒叫我推他,我猶豫了一會兒,師傅65歲了,“推吧,怎么樣推都行”師傅看出了我的心事,我就雙手在師傅胸前用力推,一次、二次、三次,一次比一次力大,可師傅就自然的站在那兒,雙手是自然放于體側的,兩腿是自然站著的,兩腳也沒有前后開立,我再怎么用力感覺力到手掌就停止不前了,透不到師傅身上去。師傅說這是太極拳的根基,我除了驚嘆外就是嘖嘖稱奇,感謝師傅再一次讓我開了眼界。
三次開眼界讓我對太極拳的認識不斷提高,由表及里從外到內,一步步深入走進太極殿堂
第一次是從視覺上感受到太極拳的外在美。主要通過肢體的運動體現出太極拳的舒展柔緩,輕靈活潑,連綿不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特點,這一階段主要是感官愉悅和享受,在拳架套路中表現出陰陽虛實,如開合、方圓、收放、進退、輕重、松緊、快慢、剛柔等等,進而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虛領頂勁,中正安舒,柔順沉穩,快慢相間,行云流水。
第二次是從觸覺上感知太極拳的味道。推手方知太極味,知己知彼推中求。其實就是練習觸覺的靈感。李亦畬: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老前輩們說練拳如同瞎子走路,練的就是這觸覺,盲人因為沒有了視覺,因此身邊的一切都需要用耳朵聽,靠觸覺去感知,所以有閉眼行拳之說。還有如渾水中摸魚,因為看不見水里的魚只有憑兩手的感覺行事,所以有劃拳如摸魚之說。進而走架時身體對周圍的空氣要有接觸感,空氣似水,有在水中游戲一般。
第三次是感知到太極拳在內不在外。能在知己知彼上求得功夫已實屬不易,但要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功夫還得由外轉向內。就是徹底的做到從有形的拳術向無形的拳道轉化,由于每一個人在心智上的差異和對太極拳認識理解的不同,在行功的具體操作上就不能一概而論,太極拳練的是一種內在的感覺,輕重感;沉浮感;分離感;掤脹感。汪永泉的“古鐘論”就有沉穩感,王壯弘的“水性論”就有沉浮感,郝月如的“球體論”就有掤脹感,李雅軒的“大松大軟”論就有虛無神明感。前輩們對此有很多具體的描述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楊澄浦曾說太極有三次大的開悟,其實太極何止三次開悟,因為太極功夫無止境啊。遺憾的是我已到中年還沒悟到什么,但三次開眼界已讓我受益終身了。
[1]翟維傳.武式太極拳術[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58-261.
[2]余功保.盈虛有象:中國太極拳名家對話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