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敏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身體素質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及柔韌等方面的技能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與個體解剖、生理特點有關,而且受者訓練程度也密切相關,在舞蹈教育教學中或是舞蹈表演中,它是舞蹈者掌握動作技術、提高技術水平的基礎。可以說良好的身體素質是舞蹈活動的前提,是舞者能否充分發展和展現舞蹈美感和藝術感染力的必要因素。
舞蹈基礎素質訓練主要是指針對軟開度柔韌性、基本力量素質和靈敏度的訓練。在訓練舞蹈人員不同能力素質的時候,應該要針對不同關節和組織進行區別有針對性的鍛煉。
柔韌素質:腰部(脊柱)作為人體能夠活動幅度最大的關節,通常人們在它的柔韌性練習中多分為前腰和后腰兩大部分。后腰又主要分為胸腰、中腰、大腰和板腰(板腰更偏向于力量素質的練習)。中腰和胸腰一般而言是跟肩關節連在一起訓練了,通常針對胸腰的拉伸訓練中我們會選擇外力壓腰為主,即通常所提到的“開胸腰掰膀子”,配合與舞者身體放松呼吸,這樣的方法還是比較科學有效的,胸腰包括肩關節的活動幅度都會有較大的改善;在針對中腰和大腰的訓練中多采用的是主動性的把上或把下“后甩腰”,“后甩腰”主要是訓練腰部各關節向后運動的幅度。前腰的訓練中最常見的就是前俯腰練習(抱前腰),主要是針對練習腰部向前運動的舒展性和柔韌性。腿部的柔韌性訓練在舞蹈中的也是一個大點兒,腿功主要涉及的是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及其腳背這幾個部分。說到腿功,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想到芭蕾里邊腿的“開、繃、直”的審美要求。“開”主要是要求髖關節的打開,而帶動到膝關節、小腿、踝關節直至腳背的一條線的主動轉開。“繃、直”則是指膝蓋跟腳背的繃緊繃直。對于腿部和髖部的主要練習方式多采用各種形式的搬腿,一起的同伴或教師握緊舞蹈人員的腳,做正搬腿、側搬腿等助力型拉伸動作,教師必須在場指導,切實保證動作的規范性,也可采用各種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再或者靜力拉伸。訓練時也應該結合動、靜力拉伸的方法(有節奏、速度較快的瞬間把關節韌帶拉撐,如踢腿等)共同發揮其效果優勢。
力量素質:一般對舞者肌肉的訓練方法也可分為靜力性力量練習方法和動力性力量練習方法。靜力性力量練習方法的主要特點是肢體不發生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肌肉收縮時產生一定擴張力,但在其長度上通常不會發生改變,如平常把桿練習中的單腿立腳尖和控制。但在進行此練習時,由于肌肉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容易產生疲勞感,所以要注重控制好練習的量,注重放松練習。動力性力量練習方法是身體肌肉作非均衡的收縮時而產生的力量。這主要是一些針對訓練舞蹈人員的彈跳力、爆發力等的動力性練習。
靈敏性素質:靈敏度的訓練主要是針對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靈活性及其分析能力;各器官的敏感性反應;身體掌握動作數量和熟練程度這三方面的訓練。訓練可多融入一些靈活多變的組合訓練或是組合反應游戲。如一些變方向的旋轉跳躍等。
全面性原則:指在基本的訓練和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多種內容、方法和手段,使身體的各部位、各系統機能全面均衡發展。人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各個身體機制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某一項功能素質的衰退都會引發整體機能的下降。這就必須要求我們在基本功素質訓練中要始終從整體著眼,貫徹全面發展原則。
適量性原則:指在基本功的訓練中要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和運動負荷,既要滿足訓練目標的需要,又要符合人體身體素質實際承受能力。訓練中,運動負荷的安排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到訓練的效果。負荷過大,身體超載運動,不但不能發揮訓練效果,反而會對身體造成過大壓力,損傷身體;負荷過小,訓練量達不到對身體機能的刺激,訓練效果也會直接大打折扣,無法實現該訓練的作用。
循序漸進原則:指在針對舞蹈者基本功訓練的內容、難度和時間安排上得符合舞蹈人員身心發展規律和他們的實際體質狀態,有步驟、有計劃的加強訓練力度。通過訓練,人體會不斷的適應訓練強度,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也會得到鞏固和維持,這就要求人們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增加訓練難度、強度和力度了,這樣身體機能才能通過新的刺激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提高。
總之,培養訓練舞蹈者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進行舞蹈教育的必要任務和環節。現代舞蹈強調用身體與動作去思想,便是建立在生物科學的基礎上。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了解與認識人體和人體運動規律,科學合理地進行訓練安排和活動。舞蹈教育只有抓好身體素質的教育教學,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健康的身體素質,才能給其一個良好的生存發展的物質載體和媒介,實現舞蹈教育的最終人文、社會目標。
[1]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