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宛彤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發展的堅強后盾,其心理健康不僅關系著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也與學校的穩定和安全密切相關。隨著當今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格局的調整、社會思想觀念的改變,對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或深或淺的影響,使其產生失落、失衡和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鼓勵有心理問題學生積極勇敢尋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接受幫助與治療,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其樹立健康的心態迎接社會的挑戰。
為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教育部下發文件明確規定,要求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但經過實際調查發現,部分高校未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有些高校即使開展了課程,但縮短了課時,甚至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課程改成了選修課程,并且課程設計也并不科學,授課內容存在嚴重不足,教學體系還有待提高。由此可見,高校方面就沒有重視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弱化了課程地位,影響了教學質量與實效,造成了學生更是應付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素質與質量直接影響著學校心理健康課程開展的質量與效果。在實際教學中,高校并沒有重視心理健康課程,因此也沒有聘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而是由其他沒有心理健康教學背景的其他專業教師或者輔導員輔助授課。此外,大部分高校由于教師資源匱乏,采取大班教學,有的甚至達到100到200人的教學班,進而嚴重影響課程的實施,比如有些心理游戲、體驗式教學、團體訓練等多種授課方式均無法開展,使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缺乏趣味性,嚴重影響了課堂氛圍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查研究發現,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不科學,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授課受到學校設施、教師質量和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影響,使授課形式簡單,體驗式、團體式、案例式等授課方式均無法有效開展,授課教師多以口頭式教學方式授課,照本宣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合理和規范化實施,發揮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在課程構建上,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實踐性,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保障課程保質保量的開展,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和有步驟的進行教學任務,通過課堂教學課堂學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多種教學形式達到教學目的。此外,注重校園環境、宿舍環境建設,讓學生處于和諧、積極和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圍中,通過相互感染相互模仿,開展心理知識競賽、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生活,還潛移默化的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以及心理危機的預防調整,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直面自己的行為能力、心理狀態、意識判斷等,對鍛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想良好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需要專業的師資力量支持,高校應建立嚴格的選拔機制,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培訓與職業培訓,加強教師的培訓、使用、考核機制,構建高標準、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此外,充實教學內容,除了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外,創新教學方法,還應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從實質上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困擾,比如對生活貧困的學生,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以勵志教育為重點,加強心理輔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重塑積極、陽光、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對有人際交往困難或者情感困惑的大學生,可以采取針對性輔導,幫助他們積極解決問題,正確的處理人際交往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價值觀,積極主動的適應新生活、新環境;對就業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正確分析形勢,調整心態培養學生環境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構建對學生、對高校、對社會都有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準確的情緒控制、適度的情感表達、清晰的自我認知、獨立的人格和和諧的人際社會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和心理危機防范處理意識,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以上是本人的粗淺之見,由于本人的知識水平及文字組織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處,還望相關的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1]王奕冉,蔣海霞,程族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與思考[J].高教學刊,2015(14):48-49.
[2]劉海燕,寧淑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