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宏
(國網呂梁供電公司,山西 呂梁 033000)
電力行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資額度大,資金缺口問題導致融資困難,會嚴重阻礙電力公司的改革與發展。電力行業的融資建設時間周期跨度較大,且靈活性不高。雖然生產能力強,但形成周期過長,行業投資結構過于復雜,地區差異較大。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投資與供給之間有著密切聯系,電力行業投資不足,電力總體供給也會隨之降低,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從而阻礙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可見,調整我國電力投資融資機制、優化該行業的融資模式勢在必行。
投融資是企業眾多經濟活動中的重要部分。經濟主體為了獲取更多利益,會在經濟活動開展前,事先墊付貨幣或實物。投資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二是直接。間接模式中,資金多用于整體金融類產品。直接模式的投資形式更為多樣,主要用于產業發展、設施采購以及深度資源開發[1]。融資,是指為了促進企業深度發展,需要增加資金儲備,以融資企業為主體,多渠道開展經濟活動。它的資金籌募方式較為特殊,有內外之分。其中,外部融資方式也進行了細分。根據融資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融資面向債券股票,間接融資面向中介機構[2]。內部融資主要包括企業的收益和資金留存。融資體制具體體現在經濟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方面。該制度涉及范圍較廣且模式方法不一,涵蓋了投資主體、管理和融資結構、決策以及管理[3]。融資機制是經濟企業中必不可缺的,不同的融資體制其融資主體也存在差異,融資行為也要相應進行調整。
我國企業融資體制與投資主體息息相關。通過相應的監督、協調政策,實現權、責、利三者的統一,進一步提高融資效率。企業吸納了不同類型的資金后,還需要嘗試運用多種模式拓展融資渠道,同時不斷完善融資機制。近些年,我國融資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企業要提高融資體系的規范性,賦予其市場性,統籌規劃,按照各地的政策調控,合理實施融資體制。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電力行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擴展,投資主體、方式和結構也呈現多樣化。自集資辦電起,電力行業的投資主體不斷擴展,現今已經細分到企事業單位和外資。電力行業的融資源于中央撥款,其后部分銀行也可以貸款。發展至今,它更是出現了外資、國債、證券、政府性基金和企業自有資金等多種融資渠道。
首先,融資平臺存在缺陷。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狀態不佳,極大地限制了企業融資的范圍。由于燃料價格上漲,電力企業的收入不斷下降,企業無法獲得更多利潤,這時融資成為必然選擇。但是,資本市場的融資周期較長,該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其次,融資過于盲目。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部分的電力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存在缺陷,投融資部門虛設現象十分普遍,且通常由財務部門負責投融資活動,缺乏專業性。財務部門基于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進行投融資管理,規劃和設計過于片面,缺乏整體性。如果錯過了融資時機,融資償還和融資方式選擇不當,再加上不合理的融資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
最后,融資方式過于單一。現階段,電力公司的融資方式難以滿足行業融資需求。由于內源融資不足,企業往往需要進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方式是企業的最佳選擇,因其具有風險性低、成本低的優勢。但是,外源融資不同,其對于銀行信貸的依賴性較強。一旦信貸出現問題,將會對企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例如,某電力公司通過債券形式進行融資,所獲得的資金額度遠遠超過了自籌資金額度。這樣企業負債加重,每年都要向銀行支付大量的利息,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收益能力,同時約束內部資金的流動。
我國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推動了電力行業創新融資機制的優化,使其逐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從集資機制起,電力行業主體也隨之變化。尤其是融資機制這一環節,該行業的整體融資渠道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實現了多渠道融資。關于我國電力行業創新融資機制的研究,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我國電力行業的融資方式主要包括資金、股票、債券和銀行貸款四種。其中,銀行貸款所占比例最大,外資和債券其次,最后是股票。因此,電力行業應當從融資方式多元化入手,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融資機制,目的是保證電力企業資金的安全,提高企業融資的性價比。近幾年,我國資本市場持續發展,隨著融資方式的多元化,為各地電力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電力企業應當結合國家政策,根據發展實際,創新融資方式,如商業票據融資、融資租賃、資產支持證券化融資或組建電力行業的投資基金等。資產支持證券化指的是綜合并轉化未來可能得到的現金和流動性較差的資產,使其作為一種金融產品在資本市場中流動。對于部分財務信用較好的企業來說,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組建基因,提高融資的可行性。
經濟發展大背景下,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就電力行業而言,加強投融資體制建設工作是必然趨勢。企業必須與時俱進,促進投融資體制的創新。第一,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輔助作用,開展各種經濟活動,以此獲取債券和投資,推動電力行業的發展。利用投資機構,大有助于企業重組資產流動,同時保障了外資引進的穩定性。此外,發展投資中介,可以整合個人散戶的資金,在電力行業進行集中投資。第二,民間BOT模式的出現,壯大了民間投資力量。該模式在電力行業中的應用,有助于創造良好的行業環境。BOT模式施行后,私人機構可以通過資金籌集獲得基礎設施建設機會,且操作過程中有了政府保障,企業不需要獨自承擔風險,可行性較高。第三,針對傳統的二八融資模式,當代電氣企業要作出改變,國家要根據各地的發展狀況,制定相應的標準,要求融資比例合理。其中,國家方面的融資比例要在20%以上,各地則可以在合理范圍內進行調整,同時鼓勵開展自籌活動。
綜上所述,在綠色發電趨勢的影響下,電力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用以建設,而通過傳統渠道獲得的資金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相關企業應當遵循“先外后內、低成本融資、適量融資”的原則,基于自身實際選擇相應的融資策略,并結合外部環境對其進行調整。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創新融資機制領域需要國家、社會以及企業的共同努力,從而推動我國電力行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向藝,方 政.子公司自主性與股權融資能力——基于電力行業的經驗證據[J].經濟管理,2016,38(10):55-65.
[2] 陳德勝,李洪俠.電力體制改革對行業融資需求的影響[J].能源,2014,(11):84-86,88.
[3] 劉 平.電力行業投融資體制的現狀及對改革發展的思考[J].四川水力發電,2014,33(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