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文文
在臨床上,我們遇到一些低危人群出現了急性心肌梗死。所謂低危人群,就是他們并沒有發生心梗的危險因素。但是,通過仔細詢問病史,我們往往發現這類患者近期有巨大的情緒波動,或經歷了大喜、大悲、大怒,或有過度的焦慮、緊張、勞累。
強烈的悲痛情緒,會給心臟帶來額外的負荷,造成心律、血壓失常及血液凝塊,這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同時,過度悲痛會造成飲食、睡眠習慣的紊亂,導致機體的免疫系統失調或者崩潰,協同促進心肌梗死的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癥狀就是持續性胸痛、胸悶氣短,常伴大汗、肩背放射痛,重者可發生意識喪失,甚至猝死。既往有心絞痛病史的患者,胸痛往往可以通過含服“硝酸甘油”而緩解,一旦出現服藥效果差、胸痛仍持續15~30分鐘以上,應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必須立即就近去醫院就診。
一旦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盡早開通阻塞的血管(也稱為罪犯血管)為診療的核心內容。開通血管包括藥物及介入治療,藥物包括在醫生指導下早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如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和氯吡格雷300毫克或替格瑞洛180毫克)。同時在有介入資質的醫院,心血管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發病時間、心梗類型等情況,制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因此,近期有情緒急性波動的人應該好好休息,調整心理狀態,關注有無心臟不適的癥狀,如有胸悶、心悸等不適,應及時就醫。近期有急性情緒波動的患者,如果有上述公認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時,更應該引起患者本人及家屬的關注,密切注意有無胸悶、胸痛的發生,如有不適,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