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婷婷
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為微創手術,但不少患者仍心存疑慮,我們收集了患者關心的有關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的問題,請教專家一一解答。
房顫患者病情千差萬別,不同患者有不同的基礎疾病背景:有的房顫為陣發性,更多的為持續性;有的無明顯合并癥,有的合并高血壓、冠心病,有的則合并瓣膜病、心肌病等。而把握好房顫消融術適應證是關鍵。陣發性房顫無疑是導管消融術的最佳適應證,隨著射頻消融術的發展,持續性或者持久性房顫、心房明顯增大(大于45毫米)的陣發性房顫也成為其適應證。對于發作頻率很小的陣發性房顫和同時合并需要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房顫患者,目前暫不推薦應用導管射頻消融術。
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的特點是微創、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以下三類人選擇房顫導管消融術的話,獲益比較多:1.吃抗心律失常藥控制不了、癥狀比較明顯、發作非常頻繁的陣發性房顫患者;2.持續性房顫的患者;3.合并其他心臟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病等的患者。因為房顫會加重心功能的損傷,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及時進行導管消融,可以使已經生病的心臟避免雪上加霜,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于有器質性心臟病,比如心衰、高血壓型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的患者來說,導管消融術和藥物治療、外科手術相比,可以明顯降低房顫的復發率,增加成功率,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例如有心衰的患者,心衰越發作越容易出現房顫,有房顫就會更容易心衰。經過臨床研究證實,導管消融術能夠終止這個惡性循環,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心功能檢查上,能夠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標明顯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數升高,BNP(腦利鈉肽)降低;在癥狀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癥狀的明顯緩解,過去稍微活動一下就累,手術后活動量增加或者能夠正常活動。
所有打算進行導管消融術的房顫患者,首先是要預防左心房血栓形成,規范有效地進行抗凝治療,選擇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藥物,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血栓形成。其次需要進行詳細檢查,如心臟CT檢查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來評估心房內是否有血栓。左心耳和肺靜脈開口處血流相對緩慢,容易形成血栓,而普通的經胸壁心臟超聲檢查很難發現。如果發現左心房內有血栓形成,則不能進行導管消融術,需要接受3~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的抗凝,待血栓消失后才可進行消融手術。
有的老年患者體質較弱,常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等,不少人認為采用導管消融術治療房顫風險較高。的確,過去年齡曾是影響房顫導管術治療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而現今老年房顫患者,尤其是75以上高齡房顫患者在增多,這些患者飽受房顫困擾,無法安度晚年。同時,導管射頻消融術在不斷革新,安全性提高了,適應證增多了,因此在有經驗的心臟中心,一些80歲以上的高齡房顫患者也接受了導管消融術治療,告別了房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