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閔寶權
①根據病史和起病的特點;②周圍神經病的典型臨床表現;③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結果;④腓腸神經活檢等;⑤病因診斷:周圍神經的病因診斷非常重要,是進行治療的主要依據。
①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應采取措施停止毒物繼續進入體內,并加速排除和應用可能的解毒劑。砷中毒可用二硫基丙醇3毫克/千克肌肉注射,每4~6小時1次,2~3天后改為每日2次,連用10天。鉛中毒可用二巰丁二酸鈉,每日1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靜脈滴注,5~7天1個療程,可重復2~3個療程。②急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可進行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靜點以及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等。⑧營養缺乏和代謝障礙:應補充各種維生素類以及對原發病如糖尿病和尿毒癥等進行治療。
①疼痛可用卡馬西平、雙氯芬酸、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三環類藥物等;②B族維生素及神經營養藥物等;③血管擴張藥物,如煙酸等;④局部潰瘍可用潰瘍膏等。
對重癥病人應加強護理;對癱瘓肢體應保持功能位,以利于防止關節攣縮和畸形;必要時使用夾板和支架進行固定。
理療、針灸、按摩、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等,均有助于康復。
多數患者病前1~4周有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癥狀或疫苗接種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出現四肢完全性癱瘓及呼吸肌麻痹。癱瘓下肢常較早出現,呈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低或消失。部分患者在1~2天內迅速加重,多于數日至2周達到高峰。發病時多有肢體感覺異常如燒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適感,可先于癱瘓或同時出現,呈手套襪套樣分布,約30%患者有肌肉痛;可有神經根刺激癥狀。顱神經麻痹也可為首發癥狀,雙側周圍性面癱最常見,可涉及眼肌及舌肌癱瘓較少見。可有皮膚潮紅、出汗增多、手足腫脹。多于發病后4周左右肌力開始恢復,恢復中可有短暫波動,但無復發。
①根據病前1~4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四肢對稱性弛緩性癱,可有感覺異常、末梢型感覺障礙、顱神經受累。⑧常有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④早期F波或H反射延遲、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運動末端潛伏期延長及CMAP波幅下降等電生理改變。
(1)輔助呼吸:當呼吸肌受累出現呼吸困難時,應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及早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2)對癥治療:需加強護理,預防并發癥,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霧化吸入和吸痰,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排出,預防肺不張。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時應用抗生素。保持床單平整,勤翻身,預防褥瘡。早期進行肢體被動活動防止攣縮。
(3)病因治療:①血漿置換:每次置換血漿量按40毫升/千克體重或1~1.5倍血漿容量計算,根據病情程度決定血漿置換的頻率和次數。通常采用每日1次或隔日1次,連續3~5次。禁忌證是嚴重感染、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統疾病。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天0.4克/千克,連用5天。禁忌證是免疫球蛋白過敏或先天性IgA缺乏患者。③皮質激素治療,療效不確定。
(4)康復治療:被動或主動運動,針灸、按摩、理療及步態訓練。
根據病情緩慢進展、或緩解、或復發歷時6個月以上,來初步診斷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腦脊液檢查提示有蛋白細胞分離現象,電生理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對激素治療效果明顯。有時需神經活檢確診。
(1)皮質類固醇激素:最常用潑尼松,可長期口服,每日1次,連用2~4周,后逐漸減量,大多數患者平均在2個月時臨床出現肌力改善。方法可以采用隔日用藥及隔日減量方案。長期應用激素應當注意其不良反應。
(2)血漿置換:每周接受2次,連用3周,3周時療效最明顯。
(3)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天0.4克/千克,連續5天。
(4)免疫抑制劑:可以選擇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素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