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芳
最近,門診來了許多新增患者,其中一位來自外地的60多歲的阿姨病情相對嚴重,接診過程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應該說她的情況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遂分享給大家以共勉。
這位阿姨來自外省,不久前來到北京女兒家。她在半年前因為腦梗住院,后來調養得不錯。阿姨長期患有高血壓,近半年來積極吃藥控制得也還可以。此次來北京坐了很遠的長途車,后因為瑣事操勞導致血壓升高,甚至還出現了頭暈的癥狀。女兒擔心母親因為高血壓身體不適,就多買了一些降壓藥在家里備著,并叮囑母親要嚴格控壓??赡芤彩侵尾⌒那?,阿姨擅自增加了藥量,同時還換掉了一種降壓藥,選擇了新開具的更貴一些的降壓藥。最初的時候阿姨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反應,最近這幾天血壓驟降,但反而出現頭暈加重且伴短暫的半邊身體不能正常活動,于是女兒趕緊帶母親來到了醫院。
經過仔細檢查和詢問,可以確定阿姨的頭暈癥狀是腦梗的反應,此時血壓升高更多是機體的自我保護作用?;颊呱米栽黾咏祲核幍挠昧?,會打破保護機制,致使進一步腦供血不足而出現缺血性腦梗死。
隨后,阿姨的女兒問:血壓不是越低越好么?腦?;颊叻媒祲核幮枳⒁馐裁矗?/p>
有史以來,關于高血壓的標準就一直在變。從最初的標準不一,到后期的超過160/95毫米汞柱,再到新世紀的超過140/90毫米汞柱,而現在其標準又調整為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特別是去年美國心臟協會將高血壓的標準修訂為超過130/80毫米汞柱,讓世人不難看出高血壓的標準一降再降,充分說明人們對高血壓危害的認識是在逐漸增強的。但是這是否意味著“血壓越低越好”呢?
顯然不是。臨床上有很多老年高血壓患者,他們潛意識里認為血壓降得越低越好,血壓降得越快的藥就是越好的藥。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誠然,積極降壓能夠為我們的心血管健康帶來很大的益處,相關研究也已證實收縮壓下降2毫米汞柱能夠使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7%~10%。但過度降壓也會增大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也證實舒張壓低于60毫米汞柱時,非致死性心梗的發生率將上升5%~10%。
我一直強調降壓要循序漸進,因為作為慢性病來說,高血壓是經年累月積重難返后才得的,所以降壓治療也要慢慢來,降得過快的話患者很難適應。相關研究發現,長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由高水平迅速降至低水平(120/70毫米汞柱以下)時,靶器官(心臟、腦、腎臟等)會因為適應不及而出現缺血性改變,甚至引發心梗、腦梗等更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本文中的這位患者即是如此。
怎樣才能平穩降壓呢?要想幾天之內血壓恢復正常是不科學的,至少也要幾周,而老年人或血壓長期高者初始降壓時間甚至要更長。這方面歐洲和日本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耐心,前者建議1~3個月,后者建議2~3個月。
老年人的血管彈性和順應性都變弱,因而容易走向兩個極端:高壓更高,低壓更低。這給血壓控制增加了難度,因此更要求患者自己要留意自己的血壓變化,無特殊情況下不要隨意更改用藥劑量和品種,必要時應該到醫院看醫生。
普通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值是120/80毫米汞柱,只要遵醫囑按時吃藥、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一般來說血壓控制得都還不錯。
對于發生了腦梗的高血壓患者而言,因為個體情況差異比較大,所以沒有具體統一的目標值。如果是在腦梗急性期,患者需要溶栓治療,那么血壓應該確保收縮壓低于18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低于100毫米汞柱,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腦?;颊甙l病后出現了血壓升高,在第一個24小時內一般只有當收縮壓高于2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于110毫米汞柱時,才考慮進行降壓治療(即使要降壓,幅度也不宜超過15%),否則不予進行降壓治療,24小時之后應視患者病情緩急情況,再逐漸恢復到原來的降壓藥用量。
文中的這位阿姨雖然之前得過腦梗,但是病情不重、后期神經癥狀也比較穩定,那么降壓藥該怎么吃還怎么吃(但是她降得過低適得其反)。這是因為長期積極的降壓治療可以保護靶器官,也是控制腦梗再次發生的有效措施。對待此類患者,在參考高齡、基礎血壓、平時用藥和可耐受性的綜合情況下,降壓目標可確定為不超過140/90毫米汞柱,理想的情況應不超過130/80毫米汞柱。
腦?;颊咴诮祲核庍x擇上,多主張運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普利類)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沙坦類)。降壓過程盡量緩慢、持久和平穩。降壓時還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耐受性,并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