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璐
西晉人張翰為了能每日品嘗故鄉鮮美的莼菜羹和鱸魚片,毅然辭去身在北方的官職回鄉,不少人為他這種“吃貨”作風擊節贊賞,后世更是用“莼鱸之思”來形容人們對故鄉深刻的思念之情。相比張翰,現代人就要幸福得多了,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選擇一款帶有濃濃故鄉味道的美味佳肴,等待片刻就能送菜上門,讓我們大快朵頤,這一點張翰絕對無法預料。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小小莼菜的魅力。淺淺淡淡的一種味道,卻能讓人牽腸掛肚,隔著千里也被這味道吸引回來。
《詩經》用質樸卻又朗朗上口的語言,詳盡描述了那個遙遠年代中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草一木、民風民情、農事勞作、男女情愫等等。除此之外,《詩經》中還描寫了許多尋常美味,這其中就有莼菜。莼菜又名馬蹄草,隸屬睡蓮科莼菜屬,是一種相當嬌貴的植物,用如今網絡上流行的語言來形容它的特點,大概應該屬于嬌滴滴的“軟妹子”一類。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莼菜的外形嬌小可人,橢圓葉片漂浮在水面,輕輕提起葉片,會發現背面和莖葉等部位有一層厚厚的透明膠質,剛萌出的嫩芽則緊緊卷成螺狀,被包裹在這膠質之中,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再加上葉片之間點綴的幾朵紫色小花,雖比不上荷花那么明媚驚艷,但恬靜嬌羞的樣子也很惹人憐愛。
其次,莼菜對生長環境的氣候條件、水體質量要求都很高。一方面要求土質肥沃,一方面還需要水質純凈沒有污染,最好還是不斷循環的活水,這樣才能保證莼菜葉片不會腐爛變質,莼菜表面的透明膠質正常留存,有人甚至形容莼菜有“潔癖”。在古代農耕社會,莼菜在南方長江流域大小湖泊沼澤都廣泛生長,因此《詩經·魯頌·泮水》中才有了“思樂泮水,薄采其茆”(茆即莼菜)這樣優美的句子。而如今隨著水質不斷污染,很多地方已經不再適合莼菜生長,莼菜甚至一度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只有江浙等地的湖泊、四川和云南境內一些水源豐富的地區還零星分布著一點天然生長的莼菜。想吃到最最地道鮮美的莼菜,并不是件易事。
再次,采摘莼菜以初生的嬌嫩莖葉為最佳,還要講究動作輕柔快速,因此需要付出相當多的精力、花費精細的功夫。雖然對于《詩經》中“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這兩句詩的意思人們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比較公認的一種解釋是,以泮水采茆祭祀之歡樂景象,來歌頌魯侯的威武和文采,表達人們對于魯侯的愛戴。但我更愿意將這詩句想象成一幅唯美的少女采茆圖,“薄采”莼菜的那雙手,大概也是膚如凝脂,纖巧多姿,才惹得人們留戀在泮水之濱,不愿離去吧。
在物產并不豐富的年代,莼菜頗受各路美食家的喜愛。前有文人蘇東坡撇下東坡肉,稱頌“若問三吳勝事,不唯千里莼羹”,后有陸放翁妙筆描繪“店家菰飯香初熟,市擔莼絲滑欲流”。杜甫也曾在數首詩歌中提到莼菜的美味,如“豉化莼絲熟,刀鳴鲙縷飛”,說的是莼菜的做法;而“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談到朋友對莼菜的熱愛。最不可思議的是左宗棠,因任浙江巡撫時特別喜歡吃莼菜羹,后來升任欽差離開浙江,為了能再吃到這種美味,遂命安徽商人胡雪巖時不時給自己寄送莼菜。那時交通運輸極為不便,胡雪巖也是費盡心機,終于想出了將莼萊卷在絲綢中,用快馬連夜運送的方法,這才能讓左大人吃上心心念念的這一口。
可要說莼菜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大概很多人都無法具體描述。著名作家葉圣陶老先生倒是一語中的,他在描寫鄉情的散文《藕與莼菜》中這樣寫道:“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這“無味之味”四個字看似簡單,卻說出了莼菜讓人垂涎的關鍵所在,那就是原汁原味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