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彬
相對于藥物的固有屬性——“藥物副作用”而言,針灸算得上是一種綠色療法。
出于養生的目的,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認為,既然是綠色療法就可以“經常扎”,甚至“天天扎”。
事實上,隨意針灸并不能產生想象中的治療效果,身體也不會因此更加獲益。
在我國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律的一門學科。
它包括經絡、腧穴、針灸方法、臨床治療、針灸醫經醫籍、實驗針灸等學問。
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除了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也有一定的養生作用。
通過針灸,可以刺激穴位、經絡,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中,針刺療法必須由具備專業資質的醫務人員操作,不能由無資質人員或患者本人實施。
相對而言,灸法的要求沒有這么高,而且相對安全、便于操作。
在遵醫囑的情況下,人們可根據身體狀況和季節特點等選取不同穴位進行保健灸法,比如,為改善脾胃功能,可以每天按壓或艾灸足三里穴;睡眠有問題可每天適度點揉神門穴,睡前搓涌泉穴、按壓照海穴、揉揉耳穴等。
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為,扎針灸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然而,臨床實踐中發現,長時間、不間斷地針灸刺激或持續多日的針灸治療,并不能保證針灸效果的“無限疊加”。
多數情況下,如慢性疼痛、火針治療、月經病、周圍神經病等,適當的治療間隔是必要的,這樣有助于患者的“針刺得氣”,從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所謂“針刺得氣”是指在針刺穴位后,經過手法操作或較長時間的留針,使患者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行針者則覺得針下沉緊。這種針感產生的程度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往往和療效有密切關系。
當然,有一部分疾病如急性的疼痛、實性的呃逆(俗稱“打嗝”)、外感咳嗽、急性泄瀉、突發性耳聾等,建議由專業針灸醫生天天針刺,甚至每天2~3次,以便有效緩解癥狀,恢復健康。
除此以外,不建議人們出于養生目的盲目“經常扎”“天天扎”,應根據不同的疾病性質來選擇合適的針灸療程,使針灸作用最大化。
針灸是一門精細化的診療方法,在針灸前和針灸后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項,否則不但達不到療效,還可能危及健康。
注意不能在過饑、過飽、過勞或醉酒的狀態下進行針灸。
針灸前要保持輕松的心情,避免情緒過度緊張,盡量不化妝、刮舌苔、噴香水,以免影響醫生對身體狀況的正確判斷。特別是要在針灸前去一次衛生間,避免針灸后留針(指進針后將針置于穴位內不動,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用,一般停留一二十分鐘)出現不適,或針灸腹部時對膀胱產生刺激。
針灸后要注意皮膚清潔,不需要專門進行皮膚消毒,只要不接觸臟水、油污等不干凈的東西即可,以避免針眼感染。同時,不可立即洗澡、洗頭、接觸冷水、外出吹風或吹空調,否則患者可能出現類似外感癥狀(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濕)或針眼局部輕微感染等。另外,患者還要進行充分的休息。
需要說明的是,針刺治療是將針灸針刺入穴位或病變處而起作用的,針灸從業者除掌握針灸相關理論外,還要求有一定的解剖知識基礎,尤其是對一些危險部位的解剖結構要了然于心。
因此,建議患者前往正規醫院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針灸療法,并由專業人員實施針灸,以免帶來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