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中慶
當代著名作家馬識途先生,是一位才思敏捷、筆耕不輟、創作成就卓著的作家。幾年前,一部由馬識途作品改編的電影《讓子彈飛》,更讓他家喻戶曉。雖然今年已經104歲高齡,但馬老身體還很康健,神采奕奕,鶴發童顏。
馬識途原名馬千木,1915年1月出生于重慶市忠縣,曾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70歲后,馬老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開始學習電腦,且很快就熟練掌握,成為中國作家中年齡較高的換筆人。87歲以后,30萬字的電視劇本《沒有硝煙的戰線》就是他用電腦打字完成的。在百歲之際,馬老依然筆耕不輟。2013年底,他22萬字的新書《百歲拾憶》書稿完成,由三聯出版社出版。
如此高壽的背后,一方面可能跟馬老的家族基因有關,因為他的哥哥享年105歲;另一方面,顯然跟馬老特別注重養生有關。
馬識途是一位非常逗趣的老爺子。他不僅謙虛、淡定,還很風趣幽默。每次說話時,馬老有時說四川話,有時講川音普通話,還時不時地提醒旁邊人:“我的耳朵不大好,你吼大聲一點嘛。”馬老笑言自己現在吃得、睡得、走得、寫得、受得,所以不知老之已至矣。“這‘五得’非常重要,是我的長壽之道,還有一個秘訣就是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馬老對事業的執著、對理想的堅持、對人生樂觀豁達的態度,的確是后輩們需要學習的。
許多人問起百歲馬識途的長壽秘訣,馬老十分幽默地說:“按四川方言說,不曉得是咋個搞起的,我忽然就混到100多歲了。”馬老說,他的長壽之道可總結為“達觀”二字和“提得起放得下”六字,百年人生經歷練就了他處變不驚、樂觀看待人生的性格。有了健全的人生觀,才會有健康的養生觀。
馬識途十分注重作息時間的規律,認為健康的生活來源于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離休后的這幾十年,馬老養成了規律作息的好習慣。他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并準時收聽中央電臺的《新聞聯播》;早飯后,就讀書看報,上午11點休息一會兒;午飯后,他會先寫寫字,再看看書報,差不多下午兩點左右午休,4點起來看書、寫字或接待來訪的朋友同仁;晚飯后,他會雷打不動地收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晚上10點之前便上床睡覺。這些年下來,馬老幾乎不用鐘表了,生物鐘會準確地告訴他作息時間。
馬識途養生的另一個秘訣就是勤用腦。百歲時,馬老依然筆耕不輟,22萬字的新書《百歲拾憶》用樸實的語句講述不平凡的人生。馬老自言:“我已百歲,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復何為?我偏不認命,還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來,便是這本《百年拾憶》的書。”或許正是這種“不認命”的心態,讓百歲高齡的馬老看上去依然是那么的富有精氣神,那么的健朗豁達,甚至還透出一股子豪邁之氣。
馬識途善于用書法修身養性,陶冶文心。馬老從6歲發蒙學書,一直臨漢魏碑帖,專攻隸書。他那粗墨、凝重、大氣而古樸的筆韻,深受大家賞識,求書者眾。在墨海浸染多年,馬老發覺,真正的書法家,要有鉆研耐力,要通過學習傳統書法打下堅實基本功,要有思想內涵,主張“書貴有法,書無定法,書以載道”。不僅使人筆下生輝,談吐高雅,同時還是一種養生保健的極佳方式,怡養性情,能培養高尚人格。
百歲高齡的馬識途,如今依然堅持書法創作,精神好的時候,總要寫幾張。“書法是你的‘面子’,也是在外面走動的‘敲門磚’。面對陌生人,首先就要看你的字寫得怎么樣。”馬老說:“俗話說,三天不練手藝生,所以要經常練習。”
馬老舉辦過書法展的200余件作品中,有馬老自作的傳統詩詞作品,其中有七律、賦文、七言、七絕、五律、七言古風等多種體裁,體現了他深厚的傳統詩詞功底;另一部分是他所鐘愛的古代名家詩詞,以及漢簡、《千字文》等。馬識途很喜歡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楊升庵和李叔同的詩詞作品。
書法作品題材豐富,包括馬老關注現實的作品,如長江水災、汶川特大地震等;反映親情友情的有迎巴金老人歸、贈金庸、與西南聯大老同學相聚等。其中還有馬老從50歲到100歲各個階段的自壽詩詞10多篇。馬老介紹說,有些是從未發表過的。
在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作家通訊》里,馬識途曾感言:“余六歲發蒙即學書,先描紅,繼學顏,后終專學隸,臨古碑名帖,垂八十年,無大長進,僅得皮毛。惟得數句真言‘書貴有法,書無定法,要在有法無法之際,于有法中求無法耳’。”
馬識途也注重鍛煉,只是“隨心所欲”,不講究固定模式。90歲前,馬老每天都要到外面去散步1個小時,后來在醫生的建議下,就不上街了,但他購置了跑步機、扭腰機,每天堅持活動半個多小時。
馬老總結出一首朗朗上口的《長壽三字訣》:“不言老,要服老;多達觀,去煩惱;勤用腦,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飽;戒煙癖,飲酒少;多運動,散步好;知天命,樂逍遙;此可謂,壽之道。”如今,這首《長壽三字訣》已經廣泛傳播,成為許多老年人每天必誦的“長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