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檸
“兇手系晨光通訊社外勤記者,原為十九路軍軍官,姓孫名鳳鳴,能不顧一己生命而來作此,可謂天下之大勇矣。”因為刺殺汪精衛,孫鳳鳴在近代史上留名。評價他“天下之大勇”者,則是被譽為民國時期“十大校花”的保志寧。保對孫的評價有論據支撐,因保是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老校長王伯群之妻,而王伯群親歷了1935年汪精衛被刺的經過。
保志寧是辛亥革命同齡人,1911年生于江蘇南通一個外交官家庭。她16歲只身從南通赴上海就讀大學,1928年9月從滬江大學轉入有“東方哥倫比亞大學”之稱的大夏大學,師從著名社會學家吳澤霖,為社會學系唯一女生。畢業不久,保志寧的稱謂卻從大夏大學校友變成了大夏大學校長夫人。
婚后,保志寧并不像宋美齡、陳璧君等夫人那樣熱衷政治,而是更傾心于家庭生活、相夫教子。
保志寧遺留的日記、書信等珍藏資料中,回憶中隨便敘及或一筆帶過的事情,往往都是驚爆一時的大事件,比如王伯群親歷的“孫鳳鳴刺殺汪精衛”現場。
1935年11月1日,王伯群在南京參加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汪精衛主持開幕后,百名委員赴會議室樓下大門外拍攝合影,忽聞槍聲大作,他返身看見汪精衛中槍倒地。
保志寧接王伯群返家之后遂有如下憶述:“群赴新會議室下大門前攝影。甫畢,招待員大呼請上樓開會,余等回身欲行而槍聲作矣。余知為手槍之聲,返身而觀見精衛已中槍而仆。溥泉(張繼)抱住兇手,槍聲尚未已,一連十余聲,有如大炮。眾人蜂擁而入,有面無人色者,不知何人將精衛扶入樓下一室休息。謬丕成上樓告蔣(介石),言精衛被擊受傷事,蔣下樓視,與余值于梯上,當時兇手亦被汪之衛兵猛擊兩槍,奄奄一息矣。”
對于刺殺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亦有所記。“細詢汪傷,共中三彈,一由北背入彈來,在肋骨內;一由臂入彈,已突出。一中在額骨縫中,雖一時無生命之危險,然亦甚重云。咸以為共黨所為,然政治黑暗,內情實難揣度。汪夫人云,此革命黨應有之事,無足為奇,亦可謂知己之言。”孫鳳鳴次日凌晨去世,刺汪事件使此次會議草草收場。而汪精衛被刺不久,隨后辭去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職務,蔣汪之間罅隙加大。幾年之后,汪精衛投靠日本,建立汪偽國民政府,成為一代賣國巨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