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珊珊
心理專家認為,主要是這些“全職太太”本身的社會支持系統太弱。社會支持體系是個人從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精神或物質的支持和關心。不少全職太太回家以后都是以孩子和老公為生活和精神的中心,因而成為心理比較脆弱的一族。
走出家庭,是200年來婦女運動追求的一大目標,職業婦女的增加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
遙想改革開放之初,如果家庭里不是雙職工的話,那就意味著經濟困難。
這幾年,隨著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有人就認為,妻子應該在家里照顧孩子和老人——像經濟發達的日本那樣;而丈夫全力在外拼搏事業、努力掙錢,這樣才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于是,全職太太也在逐漸增加,尤其近年來“高知全職太太”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但在現實社會中,女性回歸家庭帶來不少的問題。
人本身是群居的高級動物,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全職太太回歸家庭,大多數基本與社會脫鉤,活動半徑越來越小;而丈夫的活動天地卻越來越廣闊,這必然使夫妻之間出現越來越大的反差。
本來有人就說婚姻生活平淡無奇,那么做了全職太太就更加簡單枯燥。
丈夫和孩子幾乎成了她生活中唯一著眼點,每天在家里數著時間,盼丈夫孩子早點回家;而丈夫和孩子卻都有各自的活動空間,時間長了,很容易使全職太太產生怨婦心理,因為她自己在家的時間很悶。對外交流的減少,也可能會使她與丈夫及孩子漸漸失去共同語言;而丈夫在外還會面對很多的誘惑,這必然使她產生猜忌的心理。心理專家認為,如果選擇了一種沒有樂趣的生活方式,那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缺憾的人生。巴爾扎克說過:“家務勞動使人變得愚蠢。”簡單、重復、瑣碎的家務勞動,也使人的視野變得狹窄,對社會的關注度減弱。
夫妻間距離的擴大,必然導致兩人之間矛盾的產生。
最常見的情況是,妻子在家里等了一天,很想跟丈夫說說話,而丈夫在外勞累一天回家后,只想倒下休息,這會使妻子產生和增加失意和埋怨心理。時間久了,容易出現“家庭中冷暴力”,即丈夫不愿意搭理、甚至故意冷落妻子。除了兩人反差加大外,全職太太還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比如丈夫遲遲不回,她就要擔心他在單位和路上的安全;更擔心丈夫在外面花心,對她以及家庭構成威脅。
在全職太太中,“失去愛的恐懼”心理是最多的,她們心里越恐懼,就越想挽回,就往往越難以挽回。因為女方這時處于弱勢,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氛圍中,丈夫可能會有“靠我養家”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這更使兩人間的距離加大、矛盾增多。一旦男方遇到更合適的伴侶,就有可能選擇離婚——當然,這在目前只是個別現象,但足以使人警覺。
心理專家認為,全職太太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如果選擇做全職太太,就要把它當成一種職業。夫妻雙方要坐下來協商,要共同認識到:“全職太太”是個職業,它和所有工作一樣,要明確職業分工,并做出一定的職業規劃。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工作,妻子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男方需要認可、尊重妻子的付出和辛勞,感恩妻子為家庭的犧牲,而不是認為自己掙錢供養家庭就盡到了責任。
另外,全職太太也應該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經常聯系親友圈,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愛好,最好也有自己的事業。一句話,全職太太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獨立的人格及精神,要活出自我來。
而目前較為普遍的情況是,很多全職太太失去了自我,每天就像是一個家庭保姆,除了責任心很強之外,勞作簡單,沒什么技術含量,沒有自己發揮的空間。
其實,全職太太都有一定的空閑時間,完全可以用來發展個人愛好,如跳舞、爬山、游泳、打球、攝影、書法、音樂以及文學等等。
但多數全職太太缺乏自己的專長和愛好,缺乏藝術情操和內涵,也缺乏個性。沒有個性,即平淡無奇,很難給別人留下深刻記憶以及欣賞。反之,如果全職太太擅于安排生活,與社會方方面面保持聯系,擅于交際,擅于在照顧孩子、持家中找到滿足感,加之沒有了工作的壓力,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幸福感。
心理醫生建議,開始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擴大與方方面面的聯系,不僅和自家親戚聯系多,也和舊日朋友、同事保持聯系,每天都接收不少新的信息。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以后,報名參加鋼琴班和瑜伽班之類,克結識不少新朋友。
還應該強調的一點是,全職太太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愛人,不要忘卻了那個在外辛苦工作、拼搏掙錢的男人,他也需要妻子的關心和支持,也需要妻子的溫存和體貼。妻子還應該關注愛人的工作,遇到問題,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雖然不一定能拿出解決方案,但絕對有益于維系夫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