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光宇
進入老年后,人生態度應逐步從激進轉向從容,從“剛”轉向“柔”,若從養老角度看,人到老年,“柔”是個行之有效的養生秘訣。
性情要柔順。孔子曰:“仁者壽。”老人應仁慈隨和,凡事不強求,不過分,隨便一點,想開一點。切莫大喜、大悲、大怒,切莫過于激動與沖動,要柔順、溫和、隨遇而安,豁達開朗、知足常樂。
飲食要柔軟。因老年人牙齒松落,津液虧損,腸胃功能虛弱,故不宜吃生、冷、硬等難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食物。《養生靈》的“飲食六宜”有這樣的論述:“食宜早些,食宜緩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軟些。”
穿狀要柔和。老年人皮膚干燥,缺乏彈性,皮膚破損后恢復緩慢。所以應穿著柔軟、寬松、誘氣性好的衣、褲、帽襪等,避免穿緊身衣,高跟鞋及化纖物品,以免使皮膚血循環不暢,出現擦傷及造成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
行動要柔緩。人老體虛、神經、肌肉、骨骼的功能都打折扣,人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今非昔比。要是用力過急、過猛,就容易受傷,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后果。所以,寧做“慢郎中”切莫“急驚風”。任何行動都應“慢三步”“小開門”“軟著陸”。如早晨起床或夜間上廁所,不要一躍而起,應先坐一會,定一定神,再慢慢起床,以防腦暈摔倒,拿東西時,要量力而行,尤其拿較重的東西時,注意先調整好姿勢,用力要柔緩,以免扭傷、閃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