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增悅
張先生和老伴兒都是年近七旬的老人,老夫妻通過一家房屋中介機構購買了許女士名下一套70平方米、有6年房齡的次新房。經詢問中介人員得知,房主因出國定居而出售房屋,房主始終獨身,無家屬子女。張先生與老伴兒驗看了許女士在中介機構所留戶口本復印件、房屋所有權證復印件以及房屋結構情況后,覺得很滿意,于是就與許女士在中介機構草簽了房屋買賣中介協議,并在中介機構工作人員陪同下在房地產交易部門簽訂正式交易合同,辦理房屋過戶各項手續,張先生按照約定足額支付了房款。許女士按照約定將騰空的房屋及其他各種證件、票據交付與張先生。
張先生對購買的房屋進行簡單裝修后就搬入居住。沒想到,三天前王某突然找到張先生,自稱是許女士的丈夫,并出示結婚證,稱他們夫妻正鬧離婚;妻子賣房是乘其外出經商之機私自出售,現在王某也沒見到售房款,許女士也不知去向;張先生購買了許女士私自出售的共有房屋,王某不同意,要求張先生立即從該房屋中搬出。張先生感到莫名其妙;許女士的戶籍上顯示其未婚,怎么蹦出個“丈夫”?明明是許女士名下的房屋,怎么成為與他人共有的房產?自己已經在房產交易管理部門簽訂了正式的房屋買賣合同,并辦理了產權變更登記手續,難道這些都無效了嗎?
從張先生敘述的情況分析,如果王某所說屬實,那么,許女士出售的雖然是自己名下的房產,但該房屋卻是其夫妻共同財產。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除有特殊規定或約定的以外,為夫妻共有財產;我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均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按照上述規定,出售共有財產必須征得共有人的同意,否則處分共有財產的行為無效,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
我國《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夫妻之間如何處分共有財產以及法律后果做出了明確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從前款規定不難看出,一方處理夫妻共同共有財產,必須征得另一方同意,否則處理行為無效,但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除外。
對于出售房屋,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共有房地產,未經其他共有人書面同意的”,不得轉讓。這一規定是《民法通則》有關共有法律規定的細化,其規定是針對房產而言。房產是人們生活的必須用品,也是老百姓生活中重大財產,處分不當會引發重大矛盾。
前述法律規定主要是對共有人之間處分共有財產的明確規定,它的效力涉及共有人之間和明知購買的是共有財產的行為(即惡意購買者),這些法律規定也是共有權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依據。但是對于像張先生這樣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共有財產的人,卻是另一回事,法律上另有規定。如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六條規定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行為有效:(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或共有人無權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只能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物權法》對類似張先生這種情況購買共有財產的行為是否合法,給出了三個評判標準,其一為非惡意購買,其二是公平合理的價格并已經付款,其三是不動產按照法律規定已經辦理了交易登記手續、動產已經交付給受讓人。這三條標準有一個不符合者,將被認定為交易行為無效,原權利人有權追回所有權;反之,則交易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
另外,《(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第(二)項,“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之規定,亦可參考。
按照上述諸條法律的規定,張先生在購買房屋過程中,已經對許女士是否為房屋的所有權人盡了善意者應盡的注意,審驗了許女士的戶籍證明和房屋所有權證,證實了許女士對出售房屋具有完整的所有權;同時,張先生是按照市場價格購買的該房屋,交納了全部房款;更重要的是張先生辦理了所有權過戶登記手續,將房屋的所有權變更到自己名下。張先生在購買房屋過程中是善意無過錯者,購房行為合法有效;王某無權要求張先生從房屋中搬出,王某只能向其妻子許女士去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