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瓏
于右任是民國時期的大家,頗有影響力的人物,高壽85歲,而且他的養生觀也很有意思,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于右任是著名的愛國詩人,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曾由孫中山介紹加入同盟會。他曾辦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也曾因報紙被查封而避禍日本;他曾參與組建籌備復旦公學、南通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還曾擔任過上海大學校長。
于右任壽活85歲,他的長壽秘訣是什么呢?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他有兩副著名的“養生聯”。
于右任擅書法楹聯,其中談養生的有不少,其中有一副“不養生而壽,處塵世而仙”,初聽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但細品起來卻有獨到之處。不養生而壽,并不是說他不注意個人健康而是大處著眼,心胸寬廣;處塵世而仙,正是于右任積極入世,參與民主革命,然而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氣度。
晚年常有友人問及于右任的養生之道,他總是指指客廳墻上的一幅字畫,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圖,上題一副對聯,上聯“不思八九”,下聯“常想一二”,橫批“如意”。圖中蓮花高潔,比喻人當潔身自好,以靜修身。有句老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思八九”中的“八九”指的就是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一二”就是幽默地指出剩下那一二件開心快樂之事。他以此勉勵自己常感念生活中的亮點,用心感恩。橫批“如意”則更有深意,事有八九不如意,若想如意,最好調整心態,降低欲望。
于右任是一代書法大家,早期的魏體行楷,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獨辟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到晚年他的草書進入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爐,雄渾奇偉、瀟灑脫俗、簡潔質樸,給人以儀態萬千之感,有“曠代草圣”、“近代書圣”的美稱。
他的高壽與書法有著很大的關系。運筆時呼吸與筆畫的運行自然地協調配合,形成了精神、動作、呼吸三者的和諧統一,對神經系統、心肺等內臟器官均能起到調節作用。于右任先生尤擅草書,而草書被養生專家劃分到“靈動書畫”一類,這類書畫更能振奮精神,激動人心,更具陽剛之美。
有人統計歷朝歷代的著名書畫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著名的書畫家都是高壽老人。可見書畫練習對于長壽具有相當的影響。
于右任熱愛大自然,愛好在樹林中散步。他尤其對松樹情有獨鐘,一生中寫了很多贊美松樹的楹聯、中堂、條幅。垂暮之年,他在廳堂中懸掛了一幅自己早年的墨寶,上書:“種柳觀生意,栽松養太和。”意指和松樹為伴,有利于協調體內的陰陽二氣。他常說,靜能藏神,躁則消神。觀賞樹木讓人心曠神怡,能降低心率、血壓、體溫、眼壓,當然對身體有益,還可以提高體力。每天去樹林里走一走,全身都可以得到放松。
于右任還喜歡在自然中鍛煉身體。每天下午,他會練一遍八段錦,如果有機會,就在空氣清新的樹林中練習。于右任常年鍛煉,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氣息方式,對養生和書法都不無益處。
于右任喜好美食,但不放縱口腹之欲,只是注重日常飲食的品位。于右任強調,飲食養生最重要的是保護脾胃。脾胃是人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要保護好,還要增強它們的功能,要做到兩點:①食物不可過于刺激、油膩、冷熱。②要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脾胃虛弱的人恢復脾胃的功能,要注意“飲食三宜”:宜軟,宜暖,宜細嚼慢咽。即使感到虛弱,也不能一味補益,否則反倒傷身。因為補益食物多數比較難消化。
中國傳統膳食歷來把鴨子視為補腎健脾的佳品。據考,北宋、明清歷代皇帝嗜食“烤鴨”,慈禧更是每頓必有三種以上以鴨肉為原料制成的菜肴。于右任的家廚常為他烹制藥膳芡實燉老鴨,以補腎健脾。于右任本來患有脾胃虛的消渴癥(消渴癥與今天說的糖尿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堅持食用芡實燉老鴨數年,不僅頭暈耳鳴、精力不濟的癥狀消失了,而且晚年依舊面色紅潤、口氣清新。
今天,把這道芡實燉老鴨的配方和做法與大家分享一下,感興趣的老年朋友可以一試。
芡實燉老鴨原料:4兩芡實和約3斤的老鴨一只。
做法:老鴨處理干凈,將芡實置入老鴨肚中,最好用砂鍋,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除去血沫,加入蔥段、姜片、黃酒適量,用文火燉約2小時,起鍋前幾分鐘調味加鹽,鴨肉可食,鴨湯宜飲。這道菜益脾養胃,健脾補水,固腎澀精。
于右任還很喜歡吃核桃,每天都要吃1~2個。這和他的養生觀念分不開,他最強調益脾養腎,而核桃恰好是最滋養腎、脾、肺的。于右任經常在睡前把幾個核桃去皮取仁,拌上少許蜂蜜,慢慢嚼食。核桃仁含有大量脂肪,有潤腸通便的功能。許多老年人有習慣性便秘,這種食用方法,能夠很好地防治習慣性便秘,中老年朋友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