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乾海
在一位老朋友家里,每到開飯時間,只見晚輩們會把最好的飯菜擺出來,先讓老人享用,老人吃完飯后,晚輩才開始吃;在街市上老人們也處處受到尊敬,與老人一塊出門,人們總是讓老者先走,晚輩從長輩身邊經過,會低頭躬身以示敬意。
乘車坐船,給老人讓座,先請老人上下等尊老行為,更是約定俗成的風氣。在新加坡,如果年輕人不尊重老人,不贍養老人,就會遭到眾人的攻擊,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孝順父母被視為人生品德的第一大事。倘若一個人對待雙親感情淡漠甚至虐待父母,這個人將會被別人看不起,也不會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新加坡政府除了提倡家庭和睦、善待父母外,在行政措施上,也有明確的尊老優惠。每當有一批居民樓竣工出售時,通常的做法是按照登記先后辦理手續和交款。但有一種情況可以不受這一限制,那就是,只要是和父母同住在一起的人,可以提前辦理優先遷入新居手續,并在付款時得到優惠的待遇。按照新加坡不成文的規矩,只要父母與子女同住在一起,那么住宅里面積最大、光線最充足、沒有外來干擾的房間,必須是老人的居室。若不是這樣,不僅所在社區有人會來干預,熟識的人會來相勸,一定會要你把最好的房間讓給老人居住。
去年10月份開始,新加坡政府還決定向“孝子”優先分配房子,凡是贍養65歲以上父母達1年以上的家庭,將優先分配到國民租賃住宅。凡是贍養父母達3年以上的家庭,將優先分配到85平方米以下的公共住宅。
其實早在幾年前,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公共住宅計劃,它是由國家、地方政府等公共機構負責建設,然后以成本價出售給無房居民,或者以市場房租的50%~70%出租給無房居民。但由于需求量大,公共住宅供不應求,因此政府就果斷采取用公共住宅來鼓勵人們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的措施。
新加坡的一些老人服務項目,在整個社會中更是形成制度,別具一格。新加坡的老人俱樂部、養老院、防老院、老人熱線、免費醫療、老人法律咨詢所和特別折扣等服務,不僅項目多樣,而且熱情周到。尤其是近兩年來興起的返老還童俱樂部和防老院令人稱奇,讓人叫絕。位于首都新加坡的一家獨具個性經營風格的老人俱樂部,其創始人是一位年近70歲的退休心理醫生。他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發現人到老年,在興趣愛好上都有返老還童的征兆,于是他把孩子們喜歡的游戲活動全部“搬進”俱樂部,讓老人隨心所欲地“玩”。說來也怪,老人們參加返老還童俱樂部后,心理年齡很快變得年輕起來,精神狀況也好了許多,而且一些傷病之痛竟然緩解甚至消失了。
而以預防衰老為宗旨的一家防老院更是舉世稀見。到該院療養者住院的第一天就須接受,多達12項生理和心理指標的檢測,然后由電腦計算出每個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如果一個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比他的實際年齡大,那就意味著未老先衰,“防老”也就勢在必行了。
“防老”措施既有治“表”的,也有治“本”的。前者包括除皺、消斑等美容術,而后者則包括心理和體育治療,甚至補充激素。當然,療養者中也不乏“越活越年輕”的,他們紛紛義不容辭地登臺向那些“日見衰老”的同齡人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永葆青春”的秘訣。
有意思的是,經過3個月療養,大部分療養者心中“第二春”的感覺都油然而生,此外,在外貌上也年輕了好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