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華悅
大兒子剛結婚那一兩年,我和老伴兒常常去幫他們料理家務。我們自己有鑰匙,又覺得都是一家人,不用太客套,所以多數時候沒有通知兒子,就自己拿鑰匙開門。進去后,打掃衛生,洗衣做飯,忙了大半天,就等著兒子和兒媳回來吃飯。
在我和老伴兒最初的想法里,這種做法是一種“奉獻”。試想,要是請個保姆,得給人工資不說,人家也未必盡心盡力。有這樣的父母,不拿工資,免費帶著菜,洗衣做飯,收拾屋子,兒子和兒媳高興都來不及,哪還有怨言?
可沒想到,事情出乎意料。一次,我和老伴兒在周末時去兒子家。剛到門口,還沒進去,就聽到兒子和兒媳吵架的聲音。仔細一聽,竟是因為我倆的事情吵!兒媳說,公婆常常不請自來,打亂了我的生活。還說,我的貼身衣服,你媽還給拾掇,用得著嗎?兒子當然不同意,為父母辯護,兩人于是吵了起來。最后,兒子大吼一聲,我爸媽出錢買房,幫忙收拾,買菜做飯,還有錯呀?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話音落下,傳來兒媳啜泣的聲音。
我和老伴兒互相對視了一下,沒進去,悄悄離開了。路上,老伴兒不住地抱怨,說我們兩個老的出錢出力,還不討好,真是倒霉。她感慨地說,現在的年輕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回報父母,還把父母的好心當驢肝肺!
我到家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兒媳不是不講理的人,她對我們二老挺不錯的。她為什么這樣說?她的話有沒有道理?兒媳以前從未和我們一起生活過,如今正是和兒子的磨合期。我和老伴兒把她當自己的女兒,可這不代表就可以像親生父母那樣,對兒媳的生活處處“干涉”,沒啥顧忌。對兒媳來說,這等于自己的隱私都暴露在“陌生人”面前,自然有點不適應。我把自己的體悟告訴了老伴兒。我對老伴兒說,兒子大了,哪怕以前一直受父母照顧,以后總要獨立生活的。他們沒有時間、工作忙,生活常湊合,這些問題都要靠他們自己解決。若小兩口能解決,我們去湊那熱鬧干啥?做父母的,總不能照顧子女一輩子。如果不知趣,看似在幫兒女,但實際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老伴兒聽了,也頻頻點頭,說自己認真想了想,確實也是如此。
從那以后,我和老伴兒都對這事有了深刻的認識,有意識地改變以往的做法,決定“隨叫隨到”,但“不叫不去”。這樣做的結果,再也沒聽過兒子兩口子因這事兒而鬧矛盾。相反,兒媳如今和我們處得挺好。
身為父母,在兒女們成家后,應注意和兒女們的相處方式。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外有別,不要把兒女的家當成自個兒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