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文葉 景德鎮陶瓷大學
早期的彩陶紋飾只是人們使用天然石料在巖石上的刻畫,其源自原始人類的文身風俗。史前人們刻畫的圖像多為動物、景象、植物等。因此,彩陶紋飾繪畫自身也是種族崇拜的圖騰,代表著自己的部落。
原始社會生存的人類,仿造人類頭蓋骨制作出來的祭祀器皿,是我國彩陶最初的形式和繪制紋飾的鼻祖。根據人類早期文明的考古發掘發現,史前社會階段,人

類之間出現過同類互食的現象,并且用人類的頭蓋骨為象征去祭祀天地鬼神的事實,也會把頭蓋骨當作生活器具來使用。如今,社會在探索彩陶的出現時往往選擇性地去忽略這一事實,包含最早發展的彩陶。其中,占據最大比重的是紅色寬帶紋的圜底缽。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彩陶出現之前,人類就已經掌握了簡單的陶器制作工藝,原始社會所制作出的陶器主要充當生活用品。因此,當缺少動物頭骨和人的頭骨時,人類就會使用有代替性的紅色寬帶紋的圜底缽來祭祀,這在理論上是符合的。至此之后,類似這種實用而且又符合當時社會審美的頭骨替代品漸漸流行開來。在出土陶器開口位置的邊沿繪制紅色的寬帶紋飾,最早是象征著血祭,表明了史前社會的人類對紅色的重視,也表明了當時人類對死亡泯滅的敬畏[1]。
因為早期社會制作的陶器,受到制作材料、制作工具以及當時所能達到的制作工藝及其史前物質文明方面的約束,導致所制作出的陶器在造型方面偏向于實用性。不僅如此,當時人們的內心向往也阻礙了彩陶制作造型的多樣化。由于史前社會的整體發展進度影響,制作出的彩陶所用的材料、形狀與顏色變化也在發展。但是,彩陶的發展非天馬行空,仍然以實用性為主。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制造的器物形態都是根據日常生活來制作,器物造型考慮便捷性、容積的多少、運輸的便利性、操作的簡單等,多方面實用性的因素也恰恰是人們在制造器具時所思考的。由于種種因素構成了新石器時代器具發展的整體特點。不僅折射出彩陶的物質文化與價值意義,還凸顯出人們對彩陶需求的增加,以及滿足人們需求的造型理念。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彩陶造型的發展趨勢與社會變化、文化建設是同步的[2]。
參照彩陶器物外形輪廓可以把彩陶劃分為不同類型。第一,缽、盆、碗類。此類彩陶器物為圓形,也是最早出現的瓷器。以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大汶口文化中多見,馬家窯文化中也有存在。第二,腹壁向膨圓演變的罐和壺類。該類彩陶器物造型較多,罐、壺類在一些文化遺址中也有存在,造型呈現直短頸、小口,肩的位置較寬,腹部較小。第三,順著高低向度,頸肩位置變化的瓶、杯類型。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器物在形狀上有了改變,頸部增寬并在腰部向內縮小,就像人類的身體形態。所以,瓶形的變化讓人與器物實現了結合。第四,有足的鬲、鼎類。該類造型并不常見,新石器時代為盆碗類器物上加三足。隨后,演變為口沿位置的裝飾,底端三足逐漸變得細小。相對于常規陶器造型,彩陶造型更重視紋飾效果與藝術價值。
陶器種類較多,有杯、缽、碗、瓶、罐等,造型美觀實用,彩陶藝術有卓越成就,彩陶紋飾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充滿生活氣息,一般多裝飾在器物的口沿和上腹部,下腹和底部多不施彩,但也有全身布滿了花紋的器物。還有用人面紋做裝飾,半坡類型的彩陶紋飾以各式各樣的魚紋特征為主。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主要由圓點、勾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連續帶狀花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紋樣為幾何圖形元素,而非動物圖案。通過對其研究可發現,這些抽象圖形實質上是由具象圖案演變為簡單的過程,使之更為抽象化。

原始社會中,彩陶器物與裝飾效果并存,二者缺一不可有著密切聯系。彩陶器物造型多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實用性較強。不過,原始人并沒有局限于這一功能,逐漸在自然環境下尋找新的裝飾應用在陶器中,經過裝飾后的器物有著較強的美感,在欣賞性上有了明顯改變。隨后,裝飾在陶器中起到襯托、修飾作用,使人們的思想藝術與客觀載體有了更深的融合。
傳統社會中,人們在彩陶紋飾中應用多種裝飾方法,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時至今日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當時人們自然純真的心理,折射出人們對自給自足的滿足以及未來生活的向往。
綜合分析,原始彩陶裝飾紋樣在世界藝術文化中具有重要價值,是世界文化瑰寶,我們應以古探今,善于學習與發現,讓經典傳承,并在經典中創造升華。彩陶紋飾展現了遠古人類的樸素藝術觀念和原始審美情感,人們對裝飾紋樣所代表含義的不同猜想。
[1]圖雅.平面包裝設計應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與探索——以仰韶彩陶紋飾為例[J/OL].中國包裝工業,2016,(02):66[2017-12-21].
[2]畢海龍.彩陶紋飾的藝術特征及在創意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陶瓷,2014,50(0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