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保利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發展非公有制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重要主線。正是這兩大主線的齊頭并進,中國才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向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邁進。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我們看到,無論是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還是非公有企業的發展都走過了不平凡的路程,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將執行指令性計劃的國營企業改革成能夠直接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改革從放權讓利開始,經過不斷探索,最終確定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改革中,國有企業仍在發展,但因體制機制的轉換及對改革成本的支付,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了影響。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因不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而被淘汰。與此同時,非公有制企業由于天然地就同市場密切結合加之改革初期短缺的市場環境,非公有制迅速發展,速度遠超過國有企業。兩種不同企業發展速度上的差異,使二者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迅速發生變化。國有企業比重在下降,非公有制企業比重上升,后者的比重很早就已超過前者。這時,給人的判斷是國有企業在退,非公有制企業在進,甚至認為國有企業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實際上,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它們都在進,在發展,只不過是速度不同而已。而且,黨和國家的政策甚至《憲法》都明確肯定兩種企業的發展,國有企業不能搞私有化,要搞好,非公有制企業也要發展好。
2002年以來,國有企業發展出現了轉折,呈現出較快且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改市場化改革以來的弱勢狀態。而非公有制企業相比曾經的發展卻呈現出態勢減弱的跡象。這時,又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即國進民退。這同樣是一種錯覺,二者實際上都在進,只不過是國有企業相比以前速度快了,但也很難說就是超過了非公有制企業。若以此為起點,到目前二者總體上保持著不變的比重,當然在不同領域比重會有所不同。應該說,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國有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都是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個都不能少。有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得快一點,有時國有企業發展得快一點,這都是國民經濟在不同時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對其中某一種企業形式的肯定或否定。因此,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各種所有制并存,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共同發展,百舸爭流。二是在一個企業中,各種不同所有制資本應共同出資。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發揮各種不同所有制各自優勢,實現在互補中競相發展,推動國民經濟更加有效率地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但同時強調,“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黨和國家一再強調國企民企共同前進,融合發展,這是基于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理性選擇。國企民企已經融化入中國經濟之中,缺了任何一方,中國都難以實現快速發展,繁榮穩定,所以,我們只能是將兩者發展好。國企在市場化改革中不斷發展、民企在改革開放中崛起壯大,做大了中國的經濟,為中國經濟贏得了世界舞臺。未來,國企民企仍將協調并進,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為中國贏得更大的世界舞臺。▲
(作者是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