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斌 (湛江市文化館 524000)
在社會發展中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我國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使人民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構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要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現更好更有效的為人民服務。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中要積極樹立文化愛民的思想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對于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以及利益要時刻關注,要有效的反應出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和均衡性。
“文化愛民”這一思想觀點對政府的具體要求就是增強服務意識,對于人民群眾的服務要深入到基層當中,要將自己的立場轉變過來,要積極改進優化服務方法,使得人民群眾得到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要讓人民群眾可以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是公共文化的服務主體,從而使公共文化在社會上的服務范圍越來越廣1。
建立市場化、社會多元化供給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應用多元化的供給模式具有兩個優勢:一,滿足不同公共文化服務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務性;二,有效避免對于政府和市場的失去應有的作用,使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達到最好的程度。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的實現,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并且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時要堅持基于公益性,從而使市場對公共優化配置公共資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也可以加強社會各層人士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參加積極性,從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體的多元化。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主體還是國家政府,但是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期有效發展,必須要讓社會以及各界人士明白政府不是公共文化建設的唯一主體,對于公共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壟斷地位要破除,要積極引進社會各類組織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參加,如非營利性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等,使社會公共文化的生產力和市場活力得到有效的提高2。
宣傳和扶持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在社會理論界,大部分都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非政府組織,對于社會的治理非政府組織是政府和市場以外的有一大中堅力量。將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充分有效的發揮出來,對于政府和市場有重要的積極影響,可以彌補其不足。對于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要積極的宣傳和扶持,在社會品質道德的基礎上,使得社會人士的慈善心和愛心等社會品德和責任意識日益增加,使社會公益、慈善等組織行為越來越多。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平臺,使得公共文化傳播具有更好的效果。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要采取高新的技術方式向公眾進行傳播,使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知名度認識在公眾當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對于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意識進行開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的表現之一就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共享平臺。該平臺主要是全面的集合了網絡化、數字化和信息化。對社會上的許多科研機構進行充分的調動,使其技術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揮,對于數字圖書館來說加大其建設力度,將社會公共圖書館、社會上所有學校的信息以及城鄉社會的文化站進行聯網建設,使的社會各基層都可以廣泛的享受網絡數字資源,使其利用率得到大大的提升3。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使得公共文化體系得到更有效的保護。想要讓公共文化服務在社會上得到科學合理的使用,就必須要建立健全其各項制度。
1.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資金使用方法要進行創新,在各地區的市和縣當中設立專門的資金供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使用,并且包含在同級的財政預算當中,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只要是基層特色文化建設補助、政府文化采購、維護公共文化設施、培訓基層的文藝人才以及文化輔導員的生活補貼等。對于專項資金要確保其安全,并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使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得到做大效益的使用。對于社會各類文化設施和各類文化活動的建設投資要采用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更加有效。
2.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建立。對于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文化服務要形成責任劃分明確、工作有效率、行為要規范。服務態度要良好的運行機制,在建設運行機制的時候要按照國家事改的要求進行,加強對公益文化機構人士、收入以及社保制度的建設,實施崗位責任制和全員聘用制,加強對工作效益考察的機制。
3.創新公共文化實施網絡管理機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支持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國家補助等多方力量的加入,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國家政府主導轉變為社會市場主導,將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進行轉變,要重利用重服務,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運行的管理要設立專門的隊伍,使得公共服務效率大大提高。同時要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優勢,在建設的時候要就近就便,要方便群眾對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同時在各高校內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要向全社會開放,提高其使用效率。
4.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和激勵機制。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人才,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才隊伍較少且人才缺乏,因此要積極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和激勵機制,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和人才工作的重視度,對于公共文化服務人才要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并且要制定完善對人才的認定考察機制。
在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要很據群眾的文化需求進行建設,并且在建設的過程中政府要明白其自身職責,積極有效的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創建公共文化服務公式制度,通過多種方式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如編印公共文化服務地圖、建設服務網站、編制服務指南等。對于城市收入較低的群眾以及殘疾人等要有效的保障其基本的文化權利,對于其在各類文化場所的活動可以免費或者是政府補貼和企業贊助等方式,同時還要組織文化服務人員進行上門服務和關懷。
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得農村的發展觀念由重經濟轉變為文化和經濟并重,在農村發展中形成文化服務于經濟,使得農民可以享受到經濟與文化雙重發展的成果。在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立健全的過程中,要完善其規劃布局和網絡建設,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在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候,要善于利用農村的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有特色。對于農民要積極的引導其參加各類有利于健康的文化活動,從而滿足農民文化多樣性的需求4。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使其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有效的接軌,從而縮小城鄉文化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國家財政部門要加大對落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使得中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使其與其他地區的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共同發展。積極建立公共文化流動服務網絡,從而用新的方法加大對落后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將社會公共文化資源進行整理集合,將其流動到落后的地區,從而實現全社會對文化資源的共享,有效的解決了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文化資源缺少的問題,有效的改善因行政劃分而導致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進一步縮小各地區之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差距。
綜上所述,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要從各個方面入手,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多元化,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有效率和持久性,可以更好的為社會人民提供服務,使得和諧社會能夠深入發展。
注釋:
1.傅才武.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傳統文化事業體系的轉型[J].江漢論壇,2012,(1):134-140.
2.齊勇鋒,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1):64-72.
3.孫樂,周曉分.論公共圖書館與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合作——基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2):33-39.
4.艾心羽.淺析如何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魅力中國,2014,(9):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