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瑋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 550000)
位于我國東南的福建省,古稱八閩之地。自三國至唐末,這里一直是北方人民躲避兵燹的避禍之地。大量移民的涌入,既開發了這片土地,也產生了各種傳說故事。五代至元朝,這些故事在此生根發芽,一批至今在福建乃至東南亞地區影響深遠的傳說就是在此時形成的。本文以閩東地區主要傳說臨水夫人、林公大王、忠烈王為例,探索這些傳說故事的歷史文本。
臨水夫人又稱娘奶、奶娘、夫人奶、陳奶夫人、順天圣母、三奶夫人、大奶夫人、順懿夫人,是閩江流域和閩東地區傳說故事的絕對主角。如果說媽祖是男人,即出門在外的商人和水手的保護神;那么臨水夫人就是留在家中的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臨水夫人本姓陳,名靖姑,或名進姑。一說寧德古田人,一說福州下渡人。傳說她與林紗娘、李三娘義結金蘭,并一起赴閭山學法,師承許旌陽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稱三奶夫人。另一種說法則是臨水夫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二十四歲時,因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現代的臨水夫人傳說主要集中在其保護婦幼,解救難產或遭遇病害的婦女。
但根據歷代方志記載,臨水夫人最初的傳說并非是講述其保護婦孺的,據清乾隆年《古田縣志》附錄的元人張以寧所著《順懿廟記》記載:“姓陳氏,順懿夫人,英靈著于八閩,施及于朔南……漕海之人恃以為命……順懿夫人御災捍患……”1可見在元代,有關臨水夫人的傳說是保護從事漕運海運的。到了明代臨水夫人的故事又有所變化,據明萬歷年《福寧州志》記載:“姓陳,江南下渡陳昌女也……又名臨水陳夫人……保男女痘疹者”。此時的臨水夫人已由避險擋災,變為治療天花患者。這一變化很可能是因為明代儒、釋、道三教融合,五代以來流行的觀音送子職能也被整合到了臨水夫人身上。據明萬歷年間《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觀音菩薩赴會歸南海,忽見福州惡氣沖天,乃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直透陳長者葛氏投胎”又說陳靖姑幼時受異人夢授法術,“神通三界,上動天將,下驅陰兵,威力無邊”。把臨水夫人塑造成佛道兩教共同培養出來的神仙。既附會了元代臨水夫人避險擋災的能力,也迎合了當時產生的臨水夫人送子保命故事。此時民間出現了大量有關臨水夫人的神話傳說、文學作品。但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由神話小說改編而成的民間戲劇,其中有些劇目至今還在上演。
清代中前期的方志沿襲早前的臨水夫人傳說,記載其本來是女巫,死后由巫轉神。根據清乾隆年《古田縣志》記載:“姓陳,世巫,祖玉,父昌,母葛氏,生于唐大歷二年,神異通靈。嫁劉杞,懷身數月,會大旱,祈雨。響應術神而身巳告隕矣。訣云‘吾死后,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自后靈跡顯著。臨水有白蛇洞,吐氣為厲疫。一日,有朱衣人持劍索蛇,斬之。鄉人詰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建寧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產。忽一婦人踵門,自言姓陳,善醫。令陳別治樓。樓心穿一穴,置產婦于樓上,仍令備數仆持杖伺樓下。既而產一蛇,長丈余,自穴而下,群仆棰殺之。酬以金帛,不受但留手帕一方,俾親書‘陳清叟贈救產陳氏’八字。且曰‘某居古田縣某處,左右鄰某人,異日若蒙青眼,枉顧為幸。’出門不見。”而同樣是乾隆年間付梓的文學作品《閩都別記》則反映了民間產生的臨水夫人成神傳說,其中記載“夫人羽化后,英靈復赴閭山,求師補授救產保胎之術,誓愿以救產扶嬰,治病驅邪,濟度人世。”《閩都別記》在清代的閩東地區非常流行,臨水夫人“脫胎祈雨、救產扶嬰”的傳說形象也由此更加深入人心。直至今日民間傳說中再無此形象以外的臨水夫人。
相較于流傳遍及閩東閩北地區的臨水夫人故事,林公大王和忠烈王的傳說覆蓋范圍要小得多,只分布在閩東的幾個縣市鄉鎮而已,與之有關的傳說也相對臨水夫人較少,但是在閩東的一些鄉村幾乎村村都有流傳,甚至被整合進了該村的祖先傳說。
林公大王或稱林公忠平侯王,原名林亙,生于宋寧宗慶元3年(1198年),原籍福安,后遷往杉溪(今周寧瑪坑杉洋村)。林亙高大健壯,威猛善戰,又精通醫術,帶領村人除獸安民,用青草藥治病救人,相傳他還會斬妖除魔。后卒于宋度宗咸淳5年(1270年),村民以“神”敬之,改原白馬塔紀念之。據民國《周墩區志》記載:“……神于宋時升化,肇跡衫洋,清封忠平大王。”
忠烈王,一說姓陳名霸先,福州羅源縣霍口里人,據明萬歷年《福州府志》記載:“姓陳名霸先……五代末為王審知先鋒,忠義囗略,嘗追賊至百塔嶺,馬踏而死,由是顯靈,”一說本名黃岳,寧德人。據清乾隆年《福寧府志》記載:“寧德人黃岳,按舊志王審知歲貢方物于梁,舟過黃崎港多覆溺之患,乃禱于神,忽震雷碎巨石,港道遂平。”在明萬歷《福州府志》中記載,“姓黃氏,名岳,寧德人。唐末,巢寇入閩,民避地,無所衣食,聞岳行誼,從之如歸,所活甚眾。王審知晉封閩王,聞岳名,欲辟之為輔,岳不能拒,遂赴水死。”又據新中國成立后編纂的《寧德市志》記載:“忠烈王黃岳墓唐代,在飛鸞鎮洋頭村宮前崗(澳坪山后)。墓封土已塌陷,形制無考。1980年11月11日,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清乾隆年《福寧府志》中記載“有唐固多忠烈士,張雎陽、顏常山、顏平原一時輩出……我寧陽忠烈黃公……博積墳典,沉酣易象……巢寇入閩,軍民鳥獸散開,公好施,咸就公。乾寧中,王審知節度武威軍,欲招致幕下,屢辟不起。迨審知竊號,強為征辟,公度無以自脫,投淵死。其時父子兄弟皆赴于水。邑人思之,立祠”。因此,忠烈王應該是這位以身投淵的黃岳無疑。
對比林公大王和忠烈王的歷史,忠烈王似乎功績更大,其傳說理應影響更大,但實際情況是忠烈王在許多地方的傳說中作為林公大王的助手、附屬神存在。不少版本的傳說甚至不提忠烈王的姓氏名諱。這種差別顯然是由最初的傳說內容造成的。據林公事跡,林公既有除虎降妖、保境安民的武功,又有精通醫術、能以草藥治療瘟疫的文治。而忠烈王僅有為國捐軀的忠義,以及雷霆碎石的傳說,很難符合普通百姓的胃口。對于國家來說,二者只好相反,醫術和武力不算什么,忠義才是國家希望人們崇尚并大力嘉獎的。所以二者才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
民間傳說產生于先民事跡,其流傳與發展受多方因素影響,往往會在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產生變異,形成新的內容或新的角色。這種變異性是民間傳說,或者說民間文學的重要特征。從方志記載的民間傳說來看,這種變異往往會在社會變革期間產生,這更體現了民間傳說與人們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
在許多地區,民間傳說已不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而是人們傳統生活模式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從一個生命誕生之初就和生命緊密纏繞,當地人的成長、住所、節慶、事業、疾病乃至死亡,都有它的身影。在傳統社會的每個角落,人們的各種行為,都與民間傳說中人物行為具有一定的相同或相似。
通過方志記載探尋民間傳說的源頭,不僅是還原這些傳說的故事母本,同時也能夠借助對比古今傳說差別,為區域社會變遷和古代生活史研究提供多元化視角。
注釋:
1.明萬歷年間的《福州府志》同樣有記載這篇廟記,但并未附文。
[1](明)黃仲昭. 八閩通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第373~374頁.
[2](清)辛竟可. 古田縣志[M]. 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第135頁.
[3](明)殷之輅. 福寧州志[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第69頁.
[4](元)無名氏. 《搜神記》(明萬歷道藏本),引自《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第435頁.
[5](清)里人何求. 閩都別記[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第656頁.
[6]陳贊勛. 周墩區志[M].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第70頁.
[7](明)喻 政. 福州府志[M]. 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年. 第217頁.
[8](清)朱珪修. 福寧府志[M]. 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第521頁.
[9]寧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寧德市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第2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