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慧玲 (河池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547000)
壯族的多聲部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形成、發展與壯族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壯族的傳統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壯族的多聲部音樂不僅包括有二聲部音樂,還有三聲部音樂。在廣西壯族地區,至今仍舊保存著大量的二聲部音樂作品,在壯族地區的稱呼有如“高低音”、“公母音”等等。壯族的三聲部音樂是在本民族二聲部音樂基本特征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改變發展得來。
壯族二聲部音樂與本民族的單聲部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在本民族單聲部音樂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從而發展成二聲部音樂。二聲部音樂多采用的是支聲復調的方法,旋律多采用五聲徵調或者羽調,主要是重唱或合唱兩種方式。第一聲部為主要旋律聲部,第二聲部是第一旋律聲部的分支聲部,是根據第一旋律聲部的調式調性、風格、節拍節奏特點而形成相似的第二個聲部,但兩聲部之間有一定的對比性。在廣西壯族地區有許多的二聲部音樂,以下將以廣西南寧地區的壯族二聲部民歌嘹啰山歌為例,淺析廣西壯族壯族二聲部音樂的音樂特點。
嘹啰山歌是一種二聲部山歌,主要分布于廣西南寧市良慶、邕寧等地區。嘹羅山歌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南寧地區傳唱度很廣,人們會在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等節日演唱嘹羅山歌。嘹羅山歌具有自己獨特的音樂特點:在演唱方面,演唱人數常為兩至三人,有時人數更多,演唱方式為對唱形式,最開頭的時候,先由一個人起唱,起唱“嘹啰”這一襯詞,唱完襯詞后,多人一起合唱正詞部分,兩聲部中,主要的旋律在高聲部,第二聲部起到配合性作用,從縱向方式看,多是在一個主旋律的基礎上,對音高稍加改變,使得兩個聲部間的音程形成大二、大三度的關系,大二度音程在壯族二聲部音樂中的使用較為廣泛。嘹羅山歌隨著時間變遷,逐漸在演唱上也加以改良,在齊唱的方式上,時而分開,時而合唱,合是其演唱的主要方式,從而形成具有對比性的演唱方式。
嘹啰山歌是廣西南寧地區音樂文化的瑰寶,記錄著該地區的歷史與記憶,是壯族二聲部音樂中重要的部分。
廣西壯族三聲部音樂繼承了本民族的二聲部音樂作品中的音樂特點,并且經過一定加工創新發展而來,在第一、第二個旋律聲部基礎上,加入當地特有的襯詞作為第三個聲部,形成一個專門唱襯詞的低音聲部。壯族的多聲部音樂中最著名的當屬馬山的“三頓歡”。“三頓歡”被稱為壯族三聲部音樂的“活化石”,是中國著名的多聲部音樂文化瑰寶。以譜例中的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長工歌》為例,對其進行分析。
《長工苦》是在勞動中創作的歌曲,歌詞描繪了窮苦人民生活的不易和勞作的艱辛。歌曲由兩個旋律聲部和一個低音聲部的伴唱構成,三個聲部之間相互協調發展,低音聲部以唱襯詞為主,對兩個旋律聲部起到烘托與陪襯的作用。第一、第二聲部的歌詞多使用正歌詞,第三聲部是襯詞。注意腰腳的押韻性,節奏上互相補充,歌曲旋律中多采用裝飾音,使得歌曲更富有性格特征,更加深刻的表現歌曲的情感內容。
馬山壯族三聲部音樂旋律多是優美、活潑、歡快的,有著獨特的音樂特點。在旋律方面,以高音聲部為主旋律,中音聲部以相接近的節奏和稍低的音區陪唱,低音聲部以襯詞和長時值的音作為陪襯,第一、第二主要旋律聲部明確旋律發展,清晰的區分兩聲部的音樂片段,兩個聲部之間形成獨立的音調關系。如上譜例,三個聲部均使用羽調式,三個聲部的旋律常常有交叉和穿插現象,節奏上互相補充。在歌詞方面,第一、第二主要旋律聲部為正詞,第三聲部使用襯詞,而歌詞一般使用五言四句或者五三五言六句的形式對歌詞的工整性要求較高,注重歌詞的平仄關系,注重韻律關系,注重腰腳韻。在演唱方面,多使用的是支聲復調和聲,形成三度和聲風格。盛行的使用“哈”聲,因此馬山的三頓歡也被稱為“歡哈”使用的時間不定,即興的使用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壯族民歌總體音樂特征總結如下:
(1)壯族的多聲部音樂多數是在勞動人民的創作中產生,由勞動人民傳唱,多是在集體的工作勞動或者閑暇時候創作演唱多聲部音樂,從而起到振奮精神和娛樂的作用,使勞動工作更為高效率的開展。
(2)壯族的多聲部音樂是在繼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其曲調的起伏、節奏的變化、裝飾音、襯詞拖腔的使用上,都是在本民族音樂中的單聲部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發展而來。
(3)壯族的多聲部音樂多數是在同一個曲調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變發展而成,各聲部旋律發展方向較為統一,每個聲部的節奏型也大致相同,音樂風格也較為相似等等。
(4)音樂旋律較為單一。在同一個曲調上,演唱者在基本旋律的基礎上,對其節奏、音樂風格加以改變,這中改變方式對歌曲的變化作用較少,基本都是同聲齊唱的方式,只是在某處音中稍加以改變。例如以上舉例的南寧地區的嘹羅山歌,便是這種情況。
(5)在壯族多聲部音樂中,聲部的協調性強,聲部間的分工明確清晰。例如馬山的“三頓歡”,聲部之間的協調性很強,聲部間互相補充,聲部音樂清晰明了。
(6)多聲部音樂多有即興性,歌手們可以在其基本旋律的基礎上,對其節奏、音程等加以改變,在曲調旋律上加花等等,歌手們根據自身演唱情況對音樂做即興化的處理。
廣西壯族的民歌文化,突出本民族的的語言、風俗習慣、音樂的藝術性等重要特征,彰顯出壯族的獨特性。通過本文較為淺顯的分析,以期讓更多同仁關注廣西壯族多聲部民歌的研究。
[1]張聲震.《壯族民歌古籍集成》[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11月
[2]楚卓.廖琨銘.《論壯族三聲部民歌樂聲形態之美》[J].藝術探索,2013年1月
[3]范西姆.《試論壯族多聲部民歌的形成與特征》[J].廣西民族研究所,198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