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敬虎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276826)
所謂當代沂蒙題材美術作品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描繪沂蒙地區革命斗爭事跡或人物風土為主題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美術作品,這批作品風貌獨特包含著藝術家們的深情,運用不同的表現技巧和方法從多個向度詮釋了沂蒙精神和沂蒙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當代美術史以及當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主流美術的基本話語體系。但目前學界對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還缺乏足夠的重視以及理論梳理,本文試圖對這一部分美術作品在審美特征上所呈現出的特點以及變化作簡要的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一個嶄新的政權必然要建構符合自己意識形態的文化體系,延安時期的美術創作模式在革命戰爭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新中國的領導人意識到了美術在構建主流意識形態的視覺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延安模式被繼續作為先進文藝的范本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廣。由于沂蒙地區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跡,有上百萬英勇參軍的沂蒙好男兒,有用乳汁救活八路軍的沂蒙“紅嫂”,有誓死撫育八路軍后代的“沂蒙母親”王換于,有冒著槍林彈雨支前的“沂蒙六姐妹”等等,因此沂蒙地區也有“小延安”之稱。沂蒙地區紅色文化豐富,同時,又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風貌,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成為眾多畫家藝術家表現的題材,創作了一大批感動人心,淳樸自然的美術作品,而這批美術作品正是對延安模式的回應,更體現出了建國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建立新型美術形態以及塑造國家文化形象上的不斷探索的過程。通過對這批美術作品的梳理和研究后發現,從審美意識的轉換上大致歷經了以幾個時期:
20世紀50年代著名畫家老國保為《沂蒙山區的抗日故事》所作的系列插圖就以速寫的形式描繪了沂蒙兒女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是筆者能夠查找到的最早表現沂蒙題材的美術作品。60年代孫鐵生繪制的連環畫《紅嫂》到1972年曲佩林創作的油畫《沂蒙山的早晨》,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感受到當時的創作者對所歌頌的主題充滿了真摯飽滿的政治熱情,尤其在《沂蒙山的早晨》中,畫面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名受傷的八路軍戰士,旁邊是一位典型“紅嫂”形象的女性正一手端著碗,一手扶著傷員,周邊的背景是籠罩在清晨陽光的山崗,此刻戰士的手正指向遠方象征著革命必將勝利的光明未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帶有明顯的程式化的藝術審美特征,在這一時期對沂蒙題材的選取往往集中于革命史實主題創作上,采用寫實繪畫的表現方式,對沂蒙題材視覺圖像的呈現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但后來,由于政治上的極“左”思想逐漸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美術作品在藝術為政治服務原則指導下的變為政治理念和口號的圖解,國家意識的過度強調,也必然會導致作品在審美上呈現單一化的特征。
改革開放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而表現沂蒙題材的美術作品更加豐富和多樣,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像80年代王沂東創作的系列油畫《沂蒙山組畫》,亞明創作的中國畫《孟良崮大捷》,毛岱宗創作的油畫《紅嫂》,龍國平創作的連環畫《沂蒙蕩寇》,90年代,單應桂創作的中國畫《沂水歡歌》等作品,各具特色,別開生面,可以說將沂蒙題材繪畫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王沂東油畫藝術語言的探索,在80年代他就憑借《冬天的陽光》、《母與女》、《古老的山村》、《暖冬》等一系列表現沂蒙題材的油畫作品在當時的中國乃至國際上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肯定,更為可貴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完全擺脫了此前相同題材作品中濃厚的政治意味而呈現出一種新的個人化的藝術表達視角,同時,也讓沂蒙題材美術作品的審美意識回歸到了原本的鄉土屬性。
進入新的世紀,沂蒙題材美術創作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2006年岳海波,李兆虬創作中國畫的《1945.沂蒙》,2005年劉德潤創作的油畫作品《喜娃》,2008年王克舉創作的油畫風景《沂蒙山區好風光》以及劉陽創作的《黃昏秋色》等表現沂蒙風光的山水畫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個性化與多元化的藝術表達漸成主流,更加注重單純的審美意蘊的挖掘和西方現代審美意識的融入,寫實主義的表現方式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抽象化的或意象化的視覺表現,使原本鄉土氣息濃郁的沂蒙題材美術作品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更具現代性的審美維度。
總之,當代沂蒙題材美術作品作為新中國主流美術形態的藝術探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了由偏重意識形態到個性化審美意識的轉換,它使我們一方而強烈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審美趣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呈現出的一種現代性趨向;同時又使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對沂蒙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和探索還應從更大的文化格局與視野中尋求突破與革新。
[1]王沂東.畫我的家鄉—談《沂蒙山組畫》創作談[J].美術,1985(06).
[2]徐劍藝.中國人的鄉上情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3]呂澎.中國當代美術史美術卷[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