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大連大學美術學院 116000)
廣西桂北地區古村落眾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由于缺乏統一規劃與監督,一些新建筑與原有古村落在整體形制上沒有形成應有的文脈延續關系,導致整體景觀的協調性遭到破壞,景觀意向趨于模糊,損害了古村落的文化與歷史價值。
本文綜合社會學、心理學、建筑學、人體工程學等學科研究成果,基于環境行為理論的研究方法,應用于桂北古村落景觀保護與更新對策研究中,對于深入開展古村落環境保護與開發工作將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
格式塔被視為“有組織整體”的同義詞,“格式塔心理現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識經驗中呈現的結構性或整體性,即整體所具有的形式和性質并非決定于其中的部分之和,而是決定于作為一個整體的情境。”依據格式塔知覺理論,桂北古村落景觀不會因為一兩個修復完整的古建筑而改變其整體形象。若要在古村落環境保護、發展過程中能夠完善鮮明、獨特的景觀意向,單純依靠以點帶面的規劃措施根本無法達成,必須注重環境的整體規劃、維護與改造。
認知地圖是“人們對環境信息進行收集、組織、儲存、回憶并對其空間方位和特征屬性加以編碼的產物,它是所代表的環境之結構,也稱環境意向。”將認知地圖原理應用于桂北古村落景觀調查中,可以了解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對所處區域景觀的認知與感受,進而得到關于景觀意向的有價值信息,其中包含環境中的視覺信息以及其它感覺信息。通過分析,可基本得出被調查村落的景觀意向特征及存在問題等表象信息與內在聯系,為下一步規劃設計工作提供有效依據。
凱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書中,通過對美國三座城市的居民進行認知地圖調研,將人們頭腦中關于城市的意象展現到意向地圖中,再結合訪談及文字描述,了解居民對所處城市環境特征的認知和體驗感,總結出影響城市環境意象的關鍵因素: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與標志物。此次通過針對桂北古村落景觀意向的認知地圖調查,得出影響其意向的關鍵因素與凱文.林奇的研究結果略有差異,根據調查情況得出影響桂北古村落景觀意向的主要因素為(依重要程度排序):建筑、道路、邊界、節點與標志物。這些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古村落的景觀意向網絡。以下是針對這些主要因素在桂北古村落景觀意向構成中的作用進行的綜合分析。
桂北古村落大多散布山間,這里春季多雨、氣候潮濕。當地盛產木材,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為主,建筑結構屬于木結構體系。桂北古村落民居作為遺存的桂文化建筑形式,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由于年久失修且無法滿足人們對當代生活環境的要求,擁有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桂北古民居正面臨日漸衰敗的窘境。
由于山地起伏,大部分民居建筑基礎為磚石砌筑,之上用木材架構。因為氣候潮濕,建筑底層往往挑空用以牲畜的圈養和廁所設置,二層為住屋,三層的坡屋頂閣樓空間用做儲存糧草及雜物,二、三層立面常有挑出的陽臺結構,并設置木欄桿,形成獨特的桿欄式建筑結構。古民居臨街磚石墻體粉刷成白色,襯托著斑駁的黑瓦屋頂形成獨特的韻律和氣質。古民居臨街立面較少開窗,加之墻體高度與所在街道寬度之比遠大于1,即H:L〉1,因而形成較封閉的建筑環境意向;古民居采光口面積較小,造成房間內部接受日照較少而陰冷、潮濕;不同建筑之間距離較近,同時欠缺有效的隔音措施;建筑內部缺乏現代化的衛生和取暖設施。這種居住條件導致經濟條件稍微寬裕的村民紛紛搬離老屋,加速了閑置古建筑的破敗。
必須通過嚴格的專業評估與評級,將古民居分為重點保護建筑、次重點保護建筑、可適度改造和新建建筑四個等級,并對不同等級的建筑進行合理保護與規劃修復,嚴格規范新建筑的形制,使其與古村落建筑環境及整體景觀保持整體和諧。這種方式與格式塔的組織原則完美呼應,即“將環境中的空間、造型、色彩、材質等特征進行有效組織,可形成視覺上的統一整體感”。
道路對多數人來說是構成環境景觀意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的形式多種多樣,其所承載的功能并非只是交通性的,它還是隨性的交往空間。由于道路具備鮮明、連續的方向性,其它環境要素則在道路限定的框架下展開。考察中發現,保存較好的古村落道路,由于兩旁建筑風貌和諧統一,易于形成連續性較強、特色鮮明的道路景觀。古村落道路網大多依據地形的自然情況因勢就形并不斷擴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地域特征,也構成游客們對古村落環境認知的基本框架。人們行走的過程與視覺體驗,共同形成對古村落的認知體驗。
由于古村落建造之初各家各戶僅從自家住宅占地需求出發,注重民居的內部空間營造而輕視外部公共空間,因此形成擁擠、狹長的巷道特征。現存古村落的道路寬度及所用材料已無法滿足當今人們的出行需求;向光性是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而古村落過窄的街巷導致其接受日照時間較短,形成了陰冷、閉塞、令人不適的環境意向;古村落街道缺少夜間照明設施,給人們的夜晚活動與生活帶來不便。因此,道路改造是古村落順應時代發展而急待解決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古村落道路的改造應以保持原有道路網的基本結構和特征為前提,因勢利導進行調整,切忌盲目大拆大建而破壞其原有特色。
邊界作為一種線性要素,是兩個不同區域之間的交界。桂北古村落的邊界呈現出多形式、多層次的視覺意象,如分隔村落與外部其它環境之間的主要邊界大多是河岸、公路、自然形成的綠化帶等;古村落的內部則由封閉的院墻、建筑墻體、墻外側地面排水溝等構成區域邊界。邊界圍合限定出不同區域,多樣化的邊界形式表現出多層次的限定強度,也體現了不同區域的個性化特征。如當地江頭村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邊界是一條綿延環繞的河道,相比以鄰接的公路為邊界的其它村落,其視覺意向更加生動、自然。
邊界必須具備連續性,其特征是由構成其連續性的諸要素決定的,甚至包括周邊其它環境要素。在江頭村的考察中發現,村外圍的邊界河道形式單一、缺少變化性,加之配套功能欠缺,導致其觀賞性和實用性均相對較弱。如能結合具體使用情況增設相應的功能設施,并注重營造其整體連續的豐富性,將會使現狀得到有效改善。如在河道上搭建既可以用來通行又能供孩子玩耍的非正式過橋,以此滿足人的親水性心理需求;還可以在古村落邊界種植當地觀賞性植物,豐富建筑景觀層次。
節點指兩條或兩條以上道路的交叉點或交通線路的轉換處,是來往行人的聚集地或歇息處,如街心廣場或集散地等,具備向外輻射和向內聚集兩種特征。根據其所處地理位置的區別,節點承載功能的重要性可分為不同層次,如處于主要位置的集中式節點往往是所在區域的核心。好的節點能夠使人清晰感知周圍環境,以便迅速判斷出所處地理位置及下一步的去向。因此很多環境在節點處配有醒目的標志物,即景觀中引人注意的物體或圖形,標志物與節點的特殊地理位置相配合,更會加強其標志性和導向作用。
在桂北古村落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其道路節點處大多無醒目的標志物,而古村落民居樣式又極為相近,因此外地游客迷路的情況時有發生,整體景觀形象及公共生活場所也因為缺乏豐富性而略顯單調乏味。如果根據不同村落的具體情況選擇關鍵節點進行重新規劃與改造,如將此區域變為供當地居民日常公共生活之用的小廣場,并在廣場中設雕塑等醒目標志;或將原建筑設計、改造為公共服務設施,為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服務和豐富體驗,同時可在此節點處設置醒目的標志物,為外來游客提供識路參考。
(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