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潔 陳旻瑾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122)
藏劍簪是根植于漢文化的創新型文創產品,將漢文化中服飾文化的簪作為切入點,汲取漢文化在哲學思想與美學意境上的理念,以木材為主要原料作為產品載體,通過材質、紋理、造型、工藝等為媒介進行表現,純凈自然。藏劍簪探尋了產品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之間的平衡點,以人的審美活動作為設計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表達出當代設計者對產品與人行為方式、思維意識的思考和研究。
漢文化在時間上,不是歷史上某一時期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形式,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而產生出來的一種文化共識,深深扎根于民眾的內心,并對其生產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漢文化是一個浩瀚的系統,由元知識、元理學的哲學層面起,到羅列事實的具體科學,再到與人日常休戚相關的社會文明,以及文學藝術音樂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漢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需求,現今設計也離不開當今文化的趨勢”漢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元素,其內涵更具包容性。
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中寫到“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則不可不求精善。”簪與耳環是古時女子極為重要的首飾,雖說美人在骨不在皮,但也需戴珠頂翠修飾聲容。在當代科技社會中,機器大工業和計算機輔助技術使生產效率全面提高,社會民主化進程加快發展,應運而生的多元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空前的繁榮與提升。正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美學跟著目前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接近的潮流前進。”藏劍簪,藏刀藏劍,反映了傳統中庸之道的藏而不漏,折中調和。以簪為引,體現出中國人的中正平和,韜光養晦。折射了“藏”的哲學。作為新型的文創產品,以精巧而富有創意的設計、沉靜而古樸的風格傳達人、社會文化以及環境三者間的美學關聯。
《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從這句話不難看出,材料在制作器物時的重要性。在古代,木材往往是匠人們制作器物時優先的選擇。木材本身給人的樸素自然之感也符合漢文化的內在精神體現,藏劍簪的設計在材料上選取木材,較為樸素,也較為親切。當代所設計的發簪在功能上不應是用來炫耀財富的器物,應是對美的訴求,對產品使用體驗的良好感知。正因如此,木材是最符合需求的材料,與現代的手工技術和部分現代材料結合,形成了不同于古代發簪的新的風味。
“黑、青、赤、黃、白”即通常所說的五色,這五色對應著五行,也是藏劍簪制作的首選顏色。木材本身作為一種天然材料,純凈自然。不同的木材種類本身就具有自身獨特的紋理和氣味,以及密度和含水率等特殊的物理指標。每種顏色所給人的感覺和所傳達出來的寓意不盡相同,在制作時汲取古時匠人的傳統工藝,讓傳統工藝穿越時空與當代產品相結合,如采用髹飾、雕鏤、雕漆等傳統工藝,與漢文化質樸的美學觀念完美契合,更加豐富了藏劍簪的色彩表現。
造型也是彰顯藏劍簪形式美的一個重要的設計點。造型設計的環節需要仔細考究,結合漢文化的傳統意象,轉化成能呈現在大眾面前的產品成品。藏劍簪的基本外形和日常所見到的發簪類似,但藏劍簪內內置刀條,故名藏劍。刀條為一毫米厚的白鋼拋光打磨而成,簪子內部鑲嵌磁鐵。磁鐵是內嵌至刀鞘里面的,內嵌磁鐵可以從刀鞘內部吸附住刀劍,借此可以加強簪子兩部分之間的牢固性。當使用時間長導致吞口開始變松時,內嵌磁鐵可以保證在佩戴著簪子跑跳做運動的時候,藏刀藏劍不至于自己甩飛出來。獨特的造型設計使藏劍簪體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藝術中常托物言志、寄意于物,藏劍簪的設計常選取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作為設計元素,蘊含著豐富的寓意和象征內涵。農耕文明的中國傳統社會對自然有著一種獨特的崇拜感,耕作中對土地的崇敬以及對時氣的把控使傳統的中國人對云雨有著獨特的希冀,象征著如意吉祥的“云紋”是中國傳統紋樣中極受歡迎的圖案之一。“云之韻”系列藏劍簪就是以祥云為創作意象進行的系列文創產品。設計者通過對祥云元素的提煉、設計,將符號化、標志化圖形與實用產品造型完美結合,以流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云頭形融入卷草狀流動的曲線,與整個云頭造型相呼應,反映了曲折、空靈、回轉、延展等審美特征,既具有端莊古樸之韻,又呈現現代設計美感。
竹子,自古在中國傳統藝術里就有著極為豐富的寓意,被許多文人騷客幻化成有氣節有品質的經典意象,反映了中國人對自身內在品質的向往。竹子在外觀上簡潔明了,具有一定的秩序感,簡單而又有意義的造型也符合當代人簡潔大方的審美需求。“竹之節”系列藏劍簪在對竹形態的提取和發展中,對傳統形狀和現代審美造型進行重新創造與設計。在打開的接口處,采用了具有祥云圖案的鋼圈,將祥云圖案與竹子造型結合,竹子的氣節與祥云的祥瑞相融合,蘊含了一種騰達、美好、幸福的寓意,體現了對幸福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天人合一”是漢文化的主要哲學觀,這樣的思想理念也深深地融入了當代人的很多行為原則中,體現了人們對世間萬物的理解與尊重。藏劍簪的設計中堅持“人為物本,物為人用”的原則,來達到人與所處的環境以及自然的和諧共處,返璞歸真。
“白蛇·青蛇”款藏劍簪,以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為主題進行設計。設計靈感來源于梅雨季節時煙雨朦朧的西湖泛舟,斜風細雨時的斷橋相遇,極具意境之美。在外形上提取蛇彎曲靈活的形態作為簪子尾部造型的主要設計點,在質感上選取紋理較為細密的木材。整個簪子無多余裝飾,通過圓潤簡潔的造型與細密自然的木質紋理相配,裝飾適度,繁簡相宜,突出天然去雕飾的感覺,以營造故事之中的煙雨唯美。
“邂逅”款藏劍簪,同樣以情感的訴說為出發點,營造產品的意境美。“邂逅”款并沒有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故事情節來展開設計,更多的是以綜合的眼光來考量邂逅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意境美,即那種不期而遇的歡悅。造型采用兩組卷曲的曲線造型為基本設計母體,用木材打磨拋光,并調整兩組曲線造型的大小、彎曲程度等,組合而成其最終形態。通過髹漆工藝,髹飾原始木料,使其觸感更加光澤均勻,將曲線母體與雕漆工藝結合,表現出邂逅時的繾綣意境。
傳統文化是現代藝術設計巨大的藝術之源,在傳統文化中汲取設計意境的亮點,結合當代人的情感體驗,對于營造藏劍簪產品的意境美有著重要的作用。設計師應以更加細膩的情感與富有想象創意的設計手法,通過對材質、色彩、紋理、氣味、造型、工藝等環節的重組與創新設計,用無聲的作品傳達其內在的有聲的思想,讓產品本身訴說著漢文化所具備的意境美。
作為一種創新型的文創產品,藏劍簪基于漢文化的內涵特征,取其形,延其意,將木飾品的形制、色彩、圖案、結構、工藝與人們的審美、使用要求相結合,并融合時代內涵與人文特性,探究木簪創意產品設計的系統性方法。這對挖掘和研究中國傳統飾品裝飾,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髹飾工藝,推進中國傳統工藝設計的傳承與創新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影響。
[1]祝楠,時倩穎,董春燕,葛夢甜,于楠沁.漢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03):176-178.
[2]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3]佚名.考工記[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4]李漁.閑情偶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