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琬淑 (浙江外國語學院 310023)
少兒教育的重要性一直備受關注,新聞出版蜀曾明文規定,只有專業少兒出版社才能出版少兒讀物。但我國少兒圖書市場需求量大,不少出版社都盯牢這塊肥肉,幾乎每家出版社都有少兒讀物的專區,由此出現少兒讀物質量的魚龍混雜。在現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生活節奏變快,由此對于信息爆炸誘引讀圖時代的出現不難理解。對比文字輸出,圖像直觀且信息量大,在出版業也就存在讀圖與讀文兩種閱讀形態的對比。讀圖時代,人們對少兒讀物的印象習以為然停留在低幼的繪本閱讀上,低幼兒童對圖像的需求大,這也造成繪本在兒童市場中占有很大比重。雖然大眾對讀圖的需求量大,但對于少兒的知識、思維發展,讀文教育不容忽視。通過調研發現,市面上的純文字少兒讀物并沒有特別針對性。在設計行業,設計師多立志于兒童繪本、成人文學類讀物等。正如我國目前少兒讀物出版業不斷蓬勃發展卻缺失本土原創,加之種類細化分的不足,種種因素均使此階段少兒讀物漢字版面的設計急需改善。
在少兒讀物研究的領域里,分級閱讀不容忽視。早在20世紀20年代,西方就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分級閱讀體系,30年代分級閱讀有了確切的分級標準。90年代初,我國臺灣地區在分級閱讀上做了許多努力及推廣運動,現在國內出版界對這一概念的認可已涌現出許多專家小組在不同領域范圍內研究。2008年廣東首先出臺國內兩套兒童青少年分級閱讀科學標準體系,即《兒童青少年分級閱讀內容選擇標準》和《兒童青少年分級閱讀水平評價標準》。其中分級閱讀水平評價標準對1-9年級的兒童青少年課外閱讀數量作出規范:1-2年級完成不少于5萬字的閱讀量;3-4年級完成不少于40萬字的閱讀量;5-6年級完成不少于100萬字的閱讀量;7-9年級完成不少于260萬字的閱讀量。根據《中國兒童青少年分級閱讀水平選擇標準》,可以看出5-9年級的高段閱讀正是一個增加其閱讀文字量、形成獨立思維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小學轉向初中的關鍵時期,閱讀量的增大對其視力發育及升學考試帶來的身心壓力都有影響,這就要求圖書要有高質量的漢字版面編排。
漢字壓扁,是改變漢字結構比例設計手法中的其中一種。這種手法多用于漢字創意表現設計中,即將漢字的部分偏旁、部首、結構進行夸大、縮小或者拉長、壓扁,從而改變其比例結構,使字形更獨特。但是在圖書文本閱讀的功能中,這種將漢字的正常字形比例拉寬扁的現象會影響易讀性。非設計專業的閱讀者或許不會察覺其中的微小不同,但是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閱讀不順暢、用眼易疲勞等問題。漢字壓扁的手法在出版業中屢見不鮮,導致這種做法的主要原因是出版社對于成本的考慮。出版機構力求節約成本,在圖書成品的用紙量、開本和文本字數的關系中,用倒推算的方法,即在一定成本下,確定開本大小,設定印張數,將文字量分攤到每一頁中,計算出每頁版面的排字量;確定版心,設置字體字號、字間距、行間距等。漢字壓扁的作用在于,在一方面出于對版面空間的考慮,例如用12磅的字寬、11磅的字高,可以增加行距間的空白,使版面視覺效果疏松流暢;另一方面,這種編排漢字的方式,可以增加每頁排字量,從而達到減少印張數、節約成本的目的。這種工作方法雖然控制了印刷成本,確是以犧牲漢字版面編排質量為代價。設計師的職責需要在功能和成本二者中權衡并找到解決方案,保證版面質量。
字號是區分文字大小的一種衡量標準,國際上通用點制,以pt作為字號的單位,在國內則是以號制為單位,分為四號字系統、五號字系統等。這兩種字號單位有對應的換算數值,如小五號字對應磅值9pt,五號字對應磅值10.5pt,小四號字對應磅值12pt等。成年人的出版物正文字號一般設置為小五號,即9pt或六號字,即7.87pt。我國針對中小學教材有專門的版面通用要求,規定小學教科書的最小用字不得小于五號字,即10.5pt,中學教科書的最小用字不得小于小五號字,即9pt。但在市場調研中發現,教科書推薦讀物,如《窗邊的小豆豆》、《夏洛的網》、《狼王夢》、《動物王國的故事》、《城南舊事》等,這類純文字讀物文字量大,但漢字版面中的正文字號偏小,與成人同質化。
漢字是由圖形逐漸轉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字,在形狀上呈現出的方塊點狀感有別于西方拉丁字體中的線性感。漢字的方塊點狀感在漢字編排設計中容易使版面顯得呆板,因此有些設計師在排版時會有意使用較小的字號,以追求整體效果的美觀性。5-9年級高段閱讀量大,在兒童視力狀態從遠視到正視的發育過程中,視力發育仍未成熟。此階段用眼時間增加,使睫狀肌和眼外肌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若漢字版面設計不科學將引起少兒視力減退。
漢字版面的“易讀性”包含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易認、一個是可讀。目前我國出版業的印刷品常用字體是宋體、黑體、楷體、仿宋體。這四款字體在版面編排中分別具有不同的閱讀功能和風格特點。例如宋體字,起源于雕版印刷時期。它的筆劃豎線較粗、橫線較細,適合應用于標題和正文。筆劃橫豎有裝飾角的特點,再加上強調書法書寫伊始結束的韻律,增加了宋體字的人文情懷,更突出了漢字的易認性。宋體字在小學階段的圖書設計中,具有易認性的優勢;而黑體字具有現代化字體的橫豎粗細均等的醒目特性,強調單位漢字的個體性,所以更適合應用在標題部分;從書風美學的角度看,楷體舒展,“字正腔圓”的字形結構較之宋體、黑體給人感覺更親切,所以適合應用在小學低年級讀物的正文部分中;仿宋體比宋體瘦長,字形兼宋體結構與楷書筆畫,視覺效果清秀挺拔,常用于副標題、引文、詩詞短文等。每款字體有其書風特色,從易讀性的角度在漢字版面編排中“各司其職”。然而現在市面上的諸多青少年讀物存在字體混雜的現象,不規范使用的字體容易造成青少年閱讀的視覺障礙。首先在“易認”層面上來看,排版設計師一味追求版面的“設計感”,有些個性化的字體并不符合漢字的書寫規范,這在培養青少年認知漢字、書寫漢字上有礙其發展;其次,在“可讀”層面上來看,多種字體無章法的混排,讓人眼花繚亂,影響青少年閱讀速度的訓練。
文字設計在版面編排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信息的整合與傳達,然后是提高閱讀效率與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我國在青少年不同年級階段的圖書閱讀定量標準下,同時也規定了閱讀速度。例如小學高段閱讀的速度應控制在每分鐘300-400字。并且,在高段閱讀中,古詩詞、文言文的訓練逐步增多。這類讀物的正文、譯文和注解層級關系多,尤其對漢字版面的編排設計要求高。現在市面上比較暢銷的《唐詩三百首》,有部分版面為一句一譯,注解文字和正文部分的字號字體均等。其層級關系含混、無主次之分,這就降低了文章的信息傳達與閱讀效率。在錢文忠解讀的《三字經》一書中,無論在內容還是漢字版面編排上的評價都比較好。
本文通過對我國多家少兒出版社的調研訪談和文獻整理,發現出版業的成本與設計的關系直接影響漢字版面編排的視覺效果。在市場經濟運作中,出版業強調效率、效益,使得少兒讀物漢字版面出現與成人同質化、商業操作化的現象。并且,這種成本與設計的關系衍生出多種圖書設計流程的產物。首先,漢字壓扁現象。從漢字設計規范的角度考慮,漢字的構架結構有其書寫的筆畫美感。漢字壓扁僅從出版業利潤的層面,控制了書籍印張量、降低了出版成本,但卻破壞了書風的美學趣味;其次,正文字號偏小現象。我國中小學教材有專門的版面通用要求,其中對不同年級階段的漢字字號也有相應的設計規范。同樣在利潤的追求下,少兒讀物的漢字字號偏小現象會增加版式的密度,不利于平穩舒暢的閱讀,導致影響青少年視力發育與閱讀體驗;再次,字體渾雜現象。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視覺性格和視覺體驗。在少兒讀物中,字體扮演著“易讀”和“可讀”兩個角色。設計師需要平衡設計的功能性要求和美學要求,不能為所謂的“設計”而進行了過度設計;最后,漢字層級關系含混。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少兒古詩詞讀物中,設計不當會降低文章的信息傳達與閱讀效率。作為設計師,需要重新審視少兒讀物的漢字版面現狀,在我國相關的國家標準版面通用規范中尋求符合少兒讀物漢字版面設計的標準。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小學教科書版面通用要求[J].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小學教科書版面通用要求(報批稿)[J] .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