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樂 (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 475001)
傳統的工藝有三絕,他們分別是福建的脫胎漆器、北京的景泰藍和江西的景德鎮的瓷器。福州的脫胎瓷器是在我國的漆器的行業中數一數二的,它的樣式豐富多彩、色彩和諧和妍麗,郭沫若曾經用“天下驚無雙,人間疑獨絕”來稱贊福建的脫胎瓷器1。北京的景泰藍是使用瓷銅的結合技術制造。它的制造不僅運用瓷銅的結合技術,而且傳統的工藝融入進去。江西的景德鎮瓷器自從五代時期就開始制造這種瓷器,至今走過了上千年的發展路程。
在我國古代中,設計的思想和哲學的思想是相同的。“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它的含義是我們應該主張自然的法則,遵守人和自然的統一。中國古代人民是以農耕為主的生活,將天與地視為自己的依靠,來表達對大自然的尊敬之情,在古時候人們看來,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他們心目中的神,歷代的君王都需要舉辦祭祀來祈求來年的十風五雨。
在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中“天人合一”的 思想也融合進去,從園林的布局中可以看出主要以自然美為主,園林中中池塘以及假山,雖然使人工制造但是也是表達自然的回歸成為了整體的一部分。園林設計大多數以自然為主,利用假山、水池、花園等來之狀一種自然的氛圍。這同樣也體現了中國園林的特點。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的工藝品中十分顯著體現出來,以陶瓷舉例說明,設計者十分重視材料的屬性在設計陶瓷時,原始的陶瓷大多數是由黏土制成的、進行涂抹、然后用手塑形、最后用火煅燒2。這是大自然給予給我們的禮物,人們利用了黏土的特點制造成為人所用的物品。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的傳統工藝能很好的宣傳中國特色的文化,還可以保護好中國傳統的工藝藝術。隨著中國的不斷進步,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融入傳統工藝學術的現代設計深受外國人的親睞。
最近幾年來,傳統的工藝越來越被重視,漸漸的發展。但是,傳統的工藝在發展中存在問題也越來越明顯。
第一,傳統的文化傳承越來越少,無論使家居還是平面的設計3。現代生活中的設計受到西方設計風格的影響。傳統工藝的民主氣息在現代化設計中的氣息越來越弱。作為生活用品,傳統的工藝生產效率低,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
第二,缺少自主創新的精神。傳統的工藝要適應當代社會對于審美的需求,不能止步不前,缺少創新。不然傳統的工藝將很難融進現代的設計中。
第三,經濟的過低的效益。傳統的工藝較低的價格會影響整個行業的進展,一些傳統工藝的藝人根本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計。以至于整個行業的藝人流失,進而導致傳統的工藝無法得到保護,甚至將面對失傳的結果。
以傳統工藝的制作方法、真實價格和產品來說,傳統的工藝因為它的特殊的文化底蘊,獲得了在現代化設計中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工藝即使擁有深厚的文化,但在傳承過程中缺少創新精神。現代化設計應該具有創新和交互的特點,傳統的工藝在融合進現代化設計中應該考錄當前市場的需求,找到發展的互相補充和融合。只有如此,傳統的工藝才可以在現代化設計中綻放光彩。
傳統的工藝在現代化設計可以相互補充,不斷的創新和變化。無論在傳統的工藝的材質、價值、技法還是在培育人才方面,對于傳統的工藝能否延續起到了關鍵型作用,傳統的工藝元素融進現代化設計可以喚醒傳統的工藝的生命。
青花瓷也是中國傳統中重要的工藝,同樣也是中國古代的注明瓷器之一。近些年來,青花瓷不僅在生活碗、瓶中隨處可見可見,更是為了貼近我們的生活制造出鼠標、港幣等青花瓷飾品,給予了傳統的青花瓷新的生命。
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中,會徽充分的體現了傳統的工藝在現代化設計中帶來的民族的文化底蘊。在世博會中,中國傳統特色的會館吸引了大批國外的旅客4。“中國紅”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工藝設計元素,在設計的角落散發著深厚的傳統工藝的氣息。
通過理解傳統工藝的設計思想、傳統的工藝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傳統的工藝在現代化設計中的融合來探索和發現現代化設計的融合。我們知道任何的藝術在沒有現實的發展和推動就會處在“冬眠”的一種狀態,無法將其生命得到延續5。所以我們只有將傳統的中國工藝美術融入現代化設計中,才可以保證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的中國工藝品得到傳承和發展。
流傳千年的傳統的中國工藝品是中國民族的藝術和文化的結果,融入了傳統的中國工藝品的現代化設計蘊含著巨大的效益。傳統的中國 工藝美術應該起源于生活,所以也應當回歸到生活中。在實際的生活得到發展和保護。
注釋:
1.滕曉鉑. 學術視野與時代精神——“中國設計理論發展百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 美術觀察, 2018,25,(02):32-33.
2.席衛權. 現代教學中“工匠精神”的挖掘與培養——以美術課程為例[J]. 中國教育學刊, 2017,35(08):82-85.
3.高原, 丁劍. 三維數字化, 傳統工藝產品美術設計技術研究——評《產品造型設計材料與工藝》[J]. 宏觀經濟管理, 2017(1).
4.葉旋. 當代茶館室內設計創新之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融合[J]. 福建茶葉, 2017, 39(10):53-54.
5.李璇. 尋找現代與傳統有機融合的表達方式——評現代京劇《向農》[J]. 藝術評論, 2017,28(1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