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姝,唐湘琪,段月明,張永茂,馬志立,郭倩倩
(1.西南石油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3.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休閑體育產業是社會新興發展的多項產業領域匯集系統,它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健康活動,還能有效提高群眾參與健身的積極理念,豐富多渠道的休閑體育拓展活動,進一步滿足人們在高壓力和繁重工作與生活之外對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旅游、體育排遣等層面的迫切需求。201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6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至2050年中國健身休閑產業總規模更將達到3萬億元。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四川省緊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決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其中規劃發展的重點內容就是休閑體育產業。由此可見,休閑體育產業顯然已成為現代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它也是21世紀最具活力和廣闊前景的“朝陽產業”。四川省依托得天獨厚、卓爾不群的旅游資源和濃厚的民俗傳統文化,成功吸引了國內外無數人的青睞,以“大熊貓、山、水、民俗文化、歷史古跡、生態旅游、名勝風景”等特色向世界打出了一個獨具形象的漂亮招牌。早于2016年1月,四川省成都政協第14屆四次會議閉幕上,成都市委就提出未來將以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的建設理念,貫徹落實城市業態立城、形態塑城、生態美城、文態興城的城市文化體系構建。隨著全民健身作為國家戰略布局迅速得到了群眾大力的支持與推廣后,休閑體育產業憑借產業資源整合、產品結構升級、產業資源共享、產業供給配置等優勢,極大地促進了人民健康精神面貌,豐富了城市文化建設,為促進城市現代化進程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和保障。
四川省《關于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力爭用5年時間,將四川省打造為“中西部地區體育產業發展高地”“國際高端體育賽事基地”和“世界戶外運動天堂”。此外,于2017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中還明確指出,要優化體育產業布局,培育賽事品牌;促進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健身休閑”;提高產業制造轉型升級,形成全產業鏈優勢;加速健身休閑企業成長,壯大健身休閑社會組織;完善健身休閑基礎設施,加強特色健身休閑設施建設。而在“四態合一”的價值理念下,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也需要尋求新的健康發展理念和確定未來發展的定位,通過不斷提高休閑體育產業與川內城市融合發展的當地文化特色和本土人文氣息,結合當下新時代新元素,打破單一傳統的守舊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商業模式;通過打造天然、綠色、生態的休閑體育基地、體育旅游小鎮來促進休閑體育產業與旅游業的有效融合,進一步為提高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和人民與時俱進的迫切需求提供更佳的服務;通過對休閑體育產業各環節發展的規劃與布局,發揮四川省特色資源優勢,全力配套與完善體育特色小鎮、休閑體育區和旅游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與體育健身功能,進一步增強休閑體育產業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的貫徹與落實;通過提高和完善休閑體育產業活動與策劃的組織形式、規范與創新休閑體育產業的運營模式、拓展和開發休閑體育產業新型產品與發展模式,提高城市與地區之間資源的有效供給,縮小休閑體育產業地區之間發展中明顯存在的差異,針對休閑體育產業布局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產品同質化、缺乏龍頭企業與品牌文化等不利因素提供發展新定位與可行性策略。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將力爭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創新驅動,注重協調發展,倡導綠色發展,推進文化與資源融合共享的趨勢,建設成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的文化強省。四川省眾多城市與地區都擁有著繽紛璀璨的悠久歷史文明,不僅如此,還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聚居地,也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而如何把四川省這種民族資源與休閑體育產業結合,進行內容孵化與創新,形成文化、產業融合與配套升級,也是當下社會產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四態合一”的價值理念與休閑體育產業大勢發展的背景下,四川省城市文化應不斷完善與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打造特色文化創意,增強各類文化產業品牌實力和優勢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通過加快創新驅動,不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性文化發展相結合并轉型發展,不斷激發城市多元文化創新與休閑體育產業的創造活力;通過和諧綠色生態發展,轉變資源消耗型的傳統發展模式,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依靠創意、品牌,實現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促進休閑體育產業向生態平衡發展,提供健康的環境氛圍與基礎;通過增強與打造四川特色文化產業深入推進,切實做到利用川內的優勢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四川省文化繁榮與多元化發展,以休閑體育產業為載體和媒介,不斷提升休閑體育產業業務品牌的形象提升,進一步提高四川文化產業業態的轉型與升級;通過打造城市文化+休閑體育產業+旅游業等集合形態,建設一批體育特征鮮明、文化氣息濃厚、產業集聚融合、生態環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運動休閑特色文化區,以更好的滿足人們高壓情緒釋放的需求及生活向往發展的趨勢。
3.1 彰顯特色,加強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文態活城
城市文化是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導向,休閑體育產業是城市文化發展的活力,兩者是能夠在融合中達到提升和共贏,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加強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文態活城,一定要圍繞與彰顯四川省地方文脈和文化源流做足文章,依托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與時俱進的現代文化、積淀豐厚的歷史文化、波瀾壯闊的山水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休閑體育產業,乃至旅游產業的共融發展,以文化提升休閑體育產業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范圍,爭取在本土文化中提煉創造出最具代表性、標志性的文化品牌和休閑體育產業基地,讓城市生活因為城市文化和休閑體育產業而更加充滿激情與活力。
3.2 綠色經濟,改善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生態優城
打造綠色經濟,必須夯實綠色根基,把綠色生態作為一個城市與地區或者基地與產業發展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所以,城市文化與休閑體育產業在融合發展的前提基礎上必須要始終堅守生態底線,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培育,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合理進行資源開發;城市在綠色文化建設方面也應不斷加強一系列綠色、健康發展理念的普及與宣傳,積極倡導與尋求更加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休閑體育產業在今后的發展要以創新為引領,加快產業升級,努力形成綠色產業發展模式,讓廣大游客和人民群眾共享天藍、地綠、水凈及空氣新鮮的美好樂園。
3.3 塑造焦點,提升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形態美城
塑造焦點,形態美城是增強城市文化和休閑體育產業吸引力的具象形式,一座美麗城市,均具備特色突出、風景優美的資源和形態。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應全力發揮城市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讓休閑體育產業由表及里,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全力配套與完善城市地區或者是周邊城鎮地區及特色旅游基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功能,打造出一個全新休閑生態、生活生產的舒適空間,營造一種山清水秀、空氣宜人、回歸自然的愜意生活,使之成為展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亮點。
3.4 革新供給,提高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業態興城
目前,國內許多地方休閑體育產業基地與結構性矛盾越發突出:同質化產品多,個性特色化產品少;商業化模式過多,休閑創意活動少;觀光產品多,休閑度假產品少。因此,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更要致力于構建“1+N”的業態發展體系,明確產業內的主打產品,打造成休閑、旅游、觀光、度假、康復及療養等結合目前所需的產品格局,大力構建更加豐富多元的業態發展體系,切實做到基礎創新、市場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創新和管理方式創新,提高深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現有的休閑體育產業的業態體系進行分析、調整、優化、完善,進一步促進不同消費需求在全域旅游的平臺上充分自主選擇,帶動整個產業文化形象與品質的升級,更好的促進四川省城市文化與休閑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
4.1 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協同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推動整個休閑體育產業和城市文明的繁榮發展,還能有效提高居民身體健康素質,改善城市居民精神面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推動城市全面健康和諧發展,進一步加速城市率先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
4.2 提升城市文化與休閑體育產業的互動效益,必須堅持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的思路,才能有效引領城市的健康發展,切實做到形態美城、業態興城、文態活城、生態優城。
4.3 豐富各城市地區文化建設的多樣性發展,優化休閑體育產業多元化發展,才能積極帶動休閑體育相關產業、城市旅游業、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充分調動與發揮城市文化與休閑體育產業組合、各環節的有效整合,從而為休閑體育產業與城市文化建設協調發展路徑提供新思路及建設性的理論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