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婷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401520)
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作是影響深遠的心理流派之一,對心理學、文學、美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術領域帶來了嶄新的研究視角,時隔百年仍余音裊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文將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來分析《花樣年華》中劇情發展和場景處理的象征意義,探討心理問題產生緣由。
其實電影就像夢一樣,夢是形象化的,電影也是。所以,電影也是用象征性的心理表征方式來表達影片所蘊含的潛意識投射。《花樣年華》這部影片情節很簡單,但是影片中的許多細節處理卻耐人尋味。所謂意象,就是內心深處的心理畫面投射到外部來呈現,它是象征性的,卻具有心理現實意義。也就是說,雖然這個畫面在客觀世界沒有實際存在,但是,它在人的心理現實世界卻是存在的,它所承載的情緒和感受都是真實的。整部影片的意象,就是呈現一個人的內心沖突到情結形成的過程。《花樣年華》這部影片的劇情主線就是圍繞一段似有似無的“婚外戀”,講述一對各自經歷了情感背叛的傷痛的男女,通過相識、相知到相愛卻不能愛,最終分離的故事。這部影片背后的心理意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婚外戀”背后的心理驅動力?如何解讀電影結局的處理方式?
影片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小資們的真實生活和情感狀況。一開始鏡頭就是他們在同一天搬進同一層樓房成為鄰居,命運似乎已經將他們放在一起。故事開篇,通過鏡頭畫面折射出關于何老板和余小姐的婚外情。其實他們的出現是必然的,他們影射出主人公周慕云(以下簡稱周)和蘇麗珍(以下簡稱蘇)被世俗文化所壓抑的一面,即“本我”。而蘇目睹何老板的婚外戀并替他給何太太和余小姐打電話的細節,也就是蘇自身“本我”的投射。當周和蘇雙方發現彼此的另一半糾纏在一起后,第一次出現了他們互相扮演對方夫婦的場景,他們想知道到底是誰先開始的,但是最終他們沒能把這場所謂的“戲”演完。因為他們此刻的意象很明顯是“超我”的象征,蘇那句:“我說不出口。”就是最佳的佐證。
《花樣年華》里很經典的鏡頭,就是反復出現主人公周和蘇各自走過狹窄的樓梯,從家到小面攤和從小面攤到家的畫面。周和蘇各自不斷地從樓梯上上下下、進進出出的畫面既呈現出他們內心的孤寂和冷清,更重要的是它象征著周和蘇各自內心強烈的沖突,即“本我”和“超我”的沖突。還有那盞“昏黃的路燈”每次都照明在黑漆漆的樓梯口上,場景中有一幕是周站在黑暗的樓梯間,昏黃的路燈下他的臉忽明忽暗,這盞燈的意象則是男主角“超我”的象征,而黑色的樓梯正是他糾結不斷的內心的象征性表達,而平日里的他作為“自我”的代表,則在這種忽明忽暗中不斷的徘徊,不斷的游走在“超我”和“本我”之間。
影片中,另一幕凸顯內心沖突的場景是周第一次讓蘇來賓館,蘇匆匆的走上賓館樓梯,然后又匆匆地走下樓梯的鏡頭反復出現。蘇上去又下來,下來又上去,上下樓的重復很容易讓我們感受到她“本我”和“超我”強烈的斗爭,而抉擇表現在她這個“自我”的行為上。當最終她選擇上樓時,我們可以看到那紅色的地毯,紅色的窗簾,還有蘇身上幾乎很少出現的紅色外套,這一連串的意象都是在象征著“本我”戰勝“超我”后的滿足。于是他們就經常在這個賓館里討論周的小說,渡過了一段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但是“超我”僅僅是被壓抑而已,短暫的壓抑只會換來下一次“超我”更強烈的桎梏。于是,當“超我”爆發,孫太太這個象征性意象出現了,孫太太告訴蘇“別總老是出門”,投射在孫太太身上的“超我”讓她再一次被世俗束縛起來。之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面,直到最后一次兩人在大雨中的偶然相遇。看似偶然的相遇,其實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周和蘇在自身“本我”的推動下故意安排的,是一種自我滿足本我的實現。弗洛伊德說:“夢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滿足的實現,而‘本我’為了逃避‘超我’的檢驗往往需要偽裝。”而他們相遇的偶然就是一種偽裝。這一次相遇是他們最后一次相見,也是他們最后一次角色扮演,但是這次他們沒有再扮演彼此的另一半,而是扮演真實的自己。周告訴她不會再來找她了。蘇的那句“我是不是很沒用”表明她的“超我”力量始終壓制著“本我”,他們兩人最終也無法結合的事實。扮演完后,蘇抱著周痛哭,周安慰她說“這不是真的,說說而已嘛”,其實周自己明白“這就是一個夢,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我和你又何嘗不是呢?”
影片的結尾,周去到一個滿是殘缺不堪的建筑群的地方,將自己的秘密說出來,埋在一個破屋墻壁的石洞里。這一群殘缺不堪的建筑群正是周的“心房”的意象,它們象征著周的情感就好似這完全沒有生命力的破舊的房屋群;而埋在那洞中的秘密就是他內心一直努力壓制的“本我”的情欲。影片末尾的鏡頭再次打在了石洞上,隨著鏡頭拉近會發現那個封洞的土上發了芽,這象征著壓制的情欲依然在周的心房中生根發芽,即是周內心情結的形成。
一種壓抑和沉溺形成心理的一個結。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結;情結就是心理能量的郁結。如果一個人不解開這個情結,也沒有采用某種方法把這個情結中的能量調走,那么,情結并不會因為壓抑或隔離或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機制而消失,防御只是讓欲望在自己心靈深處或者說潛意識里禁錮著,但永不消失。周也許意識層面會以為自己忘了,但是在潛意識里他不會忘;當相似情境出現時,這個情結就會被激發出來。而它一旦出現,就帶著它所有的被長期壓制的情緒能量,再一次以過去的形式進行強迫性的重復。而心理問題或者說心理障礙的出現,就是潛意識中難以解開的情結被現實情景觸發,而“自我”對“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調節失效所引發。
[1]吳玉婷,何清.現代精神分析與文藝心理學[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
[2]朱建軍著.釋夢[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