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怡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31000)
服裝結構設計作為現代服裝設計中重要組成之一,可將藝術造型通過平面制版方法或立體裁剪方式獲得版型,再通過縫制工藝實現造型效果,它能夠將造型設計向平面衣物進行轉變,又為服裝制作提供了樣板以及實物。將服裝結構設計進行程序分析,造型設計包含了結構設計,結構設計是服裝工藝制作的先前條件。服裝結構設計從人體角度出發,根據穿著者的個性特點和穿著舒適習慣,著重強調服裝結構的立體效果以及平面分解方式,也是一門結合了服裝整體與部分的課程,它更加重視技術與藝術的交融,以實踐的方式實現理論,加上其在服裝工業領域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使得它成為了高等院校服裝專業中的重要專業課程。
服裝結構設計作為服裝構成的主要構成要素,它以人作為出發點,著重將藝術與技術相集合、實踐與力量融合。它與服裝專業的各項環節緊密相關,因此在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
要知道,服裝結構設計多以人體作為參考依據,服裝結構設計集合了人體工學特點,從人體體型、運動機能以及活動范圍影響了服裝結構設計中的尺度,其理論基礎主要源自于服裝造型結構以及功能設計結構。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加強對人體工學知識的講解,加深學生對服裝尺寸以及結構設計的認識,讓學生充分理解到服裝設計與人的相互關系,并品味出服裝結構設計的意義。例如,在進行女裝胸省設計時,就需要結合人體體型特點,進行省道的處理,在細節部位的設計中要體現出人體工學,比如口袋大小的設計就需要對取物的難易度進行考量,褲片困勢和臀部設計的聯系等。當深入認識到人體,才能準確掌握各種服裝設計結果特點,發揮自身設計才能。
不同的服裝面料間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面料的厚度、延展性影響著服裝樣板結構的設計,當對胸圍的放松量進行測量時,要考慮到各面料放松量的差異性,面料較厚時可適當增加放松量,面料較薄時可適當減少。在進行翻領結構設計時,也應對面料的特點進行考量,面料的延展效果和厚度會影響倒伏量,一般來說,天然纖維面料以及粗紡織面料的延展效果更大,可減少領子的倒伏量,精紡織物以及化纖面料的延展效果不大,那么領子的倒伏量則應相應增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為學生增添新知識點,讓學生針對不同的面料特點對結構設計進行具體分析,并找出相關答案,做出更合理的樣板。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大多使用平面結構設計方式進行設計,但是人體作為立體結構,多個面構成了立體效果,并且平面結構設計需要借助三維立體空間的方式體現機構設計特點,教學時要重視學生三維空間的思維能力,形成由平面構成的組合關系。
為使學生養成立體化的設計思維,需要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平面與立體的三維立體的教學方法,例如 在對平面結構設計原理進行教學時,事先在人臺上進行立體演示,結合立體裁剪進行結構的變化過程,通過演示和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學會利用自身的感知能力認識立體結構。讓學生在思考的同時提升對立體化結構設計可變性的認知,進而使學生通過立體化的教學方式,促使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
當學生在應對變化款式時,會因缺少結構變化原理的認識而無從下手。所以教學中可利用分解方式學習結構變化原理。例如,在對上裝進行結構設計時,要認識到上裝的結構特點,主要包括了衣領、衣身、衣袖共三部分,需要將各部分的各項特點、構成原理、變化原理以及制圖辦法進行深入了解,之后再將各部分進行整合訓練,拓展幾款類似的款式,分解結構變化的相同之處和變化之處,這樣的實踐方式可增加學生對變化款式的掌握程度,能做到舉一反三,加深多樣化款式的認識。
服裝結構設計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積累更多的結構設計技能。實踐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服裝結構設計能力的培養著重在于教育學生對結構形式變化要有扎實的把握基礎,無論其結構發生如何的變化,對平面結構和立體形態二者之間的變化和轉換要能夠達到自由把握,讓學生對平面結構和立體思維能夠隨時轉換,而這些自由掌控的能力是來自學生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
學生通過人體工學的學習后,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服裝結構立體思維,為提升學生的審視效果圖技能,還學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款式作為結構設計中的基本,怎樣以款式要求對服裝結構進行合理設計,這是成為一個優秀打板師的必然要求。
當完成一個課題后,教師可將與本次課程內容有關的設計效果圖進行整理,之后讓學生根據圖片進行制圖,學生在制圖前,需要讓學生對圖片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析,例如服裝整體特點、長度、分割特點、領型、袖口等詳細觀察,之后讓學生對自己制作的效果圖進行闡述,并利用白坯布做式樣,最后讓教師對學生的式樣進行評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還能提高學生效果圖的制圖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目的最終需要接受市場的考核,所以教學中應多于市場需求相結合。為增加學生的課外實踐機會,教學中,可為學生設立崗位模擬工作,讓學生在閑暇實踐多進行實踐活動。教師課后可分派給學生不同的小任務,例如品牌設計,讓學生通過市場調研活動,認識到服裝市場的流行信息,利用自身獨特的認識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構思服裝款式并設計,之后完成相應的制圖打板、制作樣衣等工作。利用這樣的實踐機會,學生可從中清楚的認識到服裝從款式構思、設計、制圖、打樣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成品與構思中存在的距離,并進行改正,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進入服裝行業需要克服的問題,為學生日后的服裝結構設計奠定良好基礎,并做好思想準備,以減少工作適應所需時間。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作為一門系統性教學課程,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可將各教學環節進行整合,結合理論基礎內容,并理清知識結果脈絡,將課程內容經紙樣進行練習,加深對結果制圖原理和變化方式的理解。以時間的方式,熟練掌握有關要點。引導學生提升知識的感知與實踐能力,將理論基礎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不斷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我,以最終實現教學任務,將教學內容向技能方向轉變,以達到服裝人才市場要求。
[1]時維祥.談談《服裝結構制圖》的要素[J].新課程學習(下),2011年05期.
[2]張洋.服裝結構制圖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華章,2011年18期.
[3]翁志珍.服裝結構設計中制板校驗技術的探討[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謝玻爾.女裝泡泡袖造型與結構設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陳曉鵬,羅云,李曉魯.人體數據在功能服裝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紡織導報,2011年07期.